Day 21--- 行书营第三周反思 20170226
参与行书营三周了,今天刚好是第21天,光阴荏苒,韶华流逝。这3周我收获了什么呢?收获了一个每天必须完成这项任务的坚持。3周21天的时间还不足以看到什么质的改变,仅仅是专注于完成这个阶段,先完成,再完美。
通过每天的阅读输入,然后输出到简书,借此机会每天开动一下大脑,避免自己陷于每天朝九晚五的惯性和固话的思维模式。写作是一种信息的整合与收集,把你读完文章后的所思所想收集整合,为自己所用,用文字去描述和表达进一步去展现自己。人的大脑是无时无刻都在进步的,你输入的越多大脑吸收的也越多,咱们也是这么一步一步成长成熟起来的。
最近开始在喜马拉雅上听大咖读书,今天听的是樊登老师解读的《刻意练习》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学术类的书,本书作者对另外一本畅销书《异类》里提到的一万小时理论不置可否,作者提出没有所谓的天才,就比如莫扎特这位公认的天才也是经过刻意练习才达到音乐上的高度的。樊登老师的解读幽默生动,我听了2遍,刷新了自己之前对刻意练习这种方式的错误解读。
以往自己所理解的刻意练习就是作者在书里提到的反面例子,只是去傻傻地练习没有设定任何系统的目标和方法,不符合作者提出的3F原则(Focus专注,Feedback反馈,Fixed解决)。比如说:一个看大门的门卫大爷,他工作几万个小时之后也不会有怎样的成就;再比如: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尽管每天上课讲课,但是他只是为了应付完工作,备课不认真,讲课不认真。他如果不专注他自己所做的事情,也没有人给他反馈他的问题所在,也不去解决的话,他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受欢迎的优秀教师。
作者所解释的刻意练习是通过有目的的,专注的,有反馈的练习可以形成下意识的心理表征。比如:开车,新手需要背口诀看说明书,而老司机上车就走,因为开车这个动作已经是下意识的行为了,经常开到目的地后完全想不起来自己刚才是怎么开过来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开车可以做到这种程度,那么其他的学习都可以达到同样的高度。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如何去刻意练习呢?如果有条件的话就去找位导师,帮助辅导和监督你,并给予及时的反馈。没有导师也没关系,因为一切在于自己。其次需要设定自己感兴趣的目标,这个目标要足够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持续自觉自愿的为其投入付出。再次要认真对待自己设定的目标,根据目标逐步严格的去执行,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要做到全力且专注的投入。
步骤看似很简单,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很多问题,比如:坚持不下去了怎么办?因为外界因素打乱计划了怎么办?所有这些能够打断你的理由都不是理由,唯一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动机,问问自己想要达成目标的动机强烈吗?如果你的动机不强烈,很小的理由就可以把你拉回原点。这个时候只能靠自己。
逼自己一把跳出舒适区,看看自己的潜能会达到怎样的高度,这正是自己所期待的。坚持泛舟行书一年,365天之后的自己会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