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是这样想的:A今天与我交易谋利损害于他人,明天也可以与C,D等交易谋害于我,最终人人受害,为了防止自己受害,我必须付出巨额成本防每个人,每件事。太贵了,所以,我必须拒绝。
1)客厅也有比较深刻的思考,工科同志就是一个思考深刻的人:他说了以下一大段内容:
逻辑是把刀,割肉剔骨,句句见真章,事事有条理。
结论:每个人都面临一个选择:a)接受事实与真理,此时,人们拥有了逻辑,拥有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可以呈现结果。创造价值与贡献。同时也受逻辑的约束,只有一个选项(3+5=8)。这个选择=文明价值观。
b)否定事实,拒绝真理。此时,立即有除了(3+5=8)之外的无数个选项。立即成为“左右皆有理,正反皆成赢”理的绝顶高手。至少在想象之中,通过“a,b,c,老家亲情,无知”这5大法器+“忽悠+攻击”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私利。同时,自己将永远不可能拥有逻辑能力。永远愚蠢,永远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贡献,为了给“忽悠+攻击”辩护,必然在言论上无耻,为了获得“非贡献型”私利,必然在行为上无耻。这个选择=丛林价值观。
2)如果我们假识:无知=逻辑能力=0,常识=逻辑能力。则有:
结论:“丛林价值观者,必然没有逻辑能力=必然导致无知。文明价值观者,必然拥有逻辑能力=必然拥有智慧。
教育是个中性词。受过教育的人若是选择了文明价值观,思维在真理的方向,做的是解决问题的工作,其逻辑能力将快速增长,其智慧增长将无上限。若是选择了丛林价值观,思维在私利的方向,做的是“忽悠+攻击”的事,其逻辑能力将快速趋于零。智慧丧失也无底线。
3)结论:受了教育的人更有逻辑与智慧=错误。受了教育的会至慧或至蠢=正确。
逻辑说明:选择真理解决问题以积累贡献是逻辑与智慧增长的过程,拒绝真理制造问题以谋取私利是逻辑与智慧破坏的过程。教育只是加速了这二个过程。
推论:逻辑这把刀用于解析问题,形成贡献。只有“文明价值观”者拥有。
4)现在可以分析“文明价值观”与“丛林价值观”的思维与行为路径了。
文明价值观,相当于有一个红绿灯交通灯系统。对每个人而言,红灯一亮,尽管我很不喜欢,或许我要去约会一个美丽的女孩,停下来有约会失败的风险。我还得停下,或者接受罚款与承担交通意外的风险。无论逻辑与现实都可以证明,这对作为城市居民的群体而言,这是符合全体居民利益最大化的规则系统。逻辑推出,每个居民的平均利益也得到了最大化。
家人生病也等哪?人类很智慧,在维护规則的基础上,加一条救护车急救病人时有优先权。当然约会女朋友没有优先权。为什么?可以作逻辑证明(这涉及逻辑的量的分布,省略),
5)规则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酒驾问题难以解决,其酒驾案数与惩罚严厉度呈反比关系。增加惩罚就解决了。
当然,规则分为制定与执行两部分。规则的价值与执行度呈正相关关系。
丛林价值观:每个人的思维与行为是己私利为基础的,好有一比:每个人手里都带一个代表自己私利的红绿灯。每一次维护自己利益时的交流与行为,就是向他人亮自己的红绿灯。客观上是在损害他人利益前提下,为自己谋私利。那当然是一种敌对行为,而坚持这种行为的本质是强迫别人成为自己的敌人。这时,必然会引致二个结果。
a)因为,丛林思维者是二元(A,B)思维,真中,A=我的利益,B=其他人的利益。丛林价值观只维护A,否定B,逻辑结果,A最终(而且很快)将强迫B中所有人成为自己的敌人。在这里,我们先为A捏一把冷汗,自己是谁呀?可以把身边所有的人任意驱使与奴役。若不能,B中的所有人来揍自己,自己活得了么?
这里留给家长一个问题:若让孩子选择丛林价值观,自己的孩子是谁呀?有多大能耐让身边所有的同事,亲友恐惧与屈服?除非教了他这种本事,否则,B中的人肯定会把A扔坑里埋了。这个选择对孩子而言肯定是个要命的坑。
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在处理严重家庭危机的案例中,孩子是过错方的比例远比想象的高。其中,孩子是丛林价值观者的比例极高,而这些孩子中在外面不用提搞定同事,与亲友,让他们恐惧与屈服,相反地混得象个孙子的比例比较大。他作了个逻辑解释:孩子选择了丛林价值观要谋私利,在外面屡战屡败,只能回到家里搞定父母家人,于是发生家庭危机了。
b)选择了丛林价值观,人会变得特别蠢:因为是A,B二元思维。于是逻辑上,思维的路径是确定的。选择A=把B变成自己的敌人,选择B=否定自己私利=否定丛林价值观=不可能的。
逻辑解释:对普通孩子而言,选择丛林价值观=选择A=B的所有人成为敌人=作死。有二条死路,一条生路。
死路一,当所有的同事,上司,亲友成为自已的敌人,或在职场煎熬,或宅回家来,软弱,因而发生精神方面诸多症状,比如,抑郁症。
死路二,外面屡战屡败之后成个乖乖猫,回到家里成了个战斗熊。
这里有个逻辑矛盾:外面的人与家里的人到底有什么不同,使孩子在外总败,在家里总胜呢。
逻辑分析:我们通常认为亲情是高尚的,纯粹的,无瑕的,就如同一张只有一面的纸,这挑战了逻辑,世上只存在二面的纸:即有付出的,必有得益的,有无私的,必有自私的,有善良的,必有邪恶的。否则不可能在物质层面成交。
例如:一个父亲对孩子说:我努力得到的一切都是给你的,孩子回答:我听不懂,然后,孩子为了打工方便买2手车写下借条借父亲4千,买房首期借父母的,几乎每周未请父母吃饭,父母免了借款利息。物质方面守了规则,守护了亲情而且升华了。
熊孩子在家里成为常胜将军的秘诀便是坚守纸的另一边:慷概而又坚决地把展示亲情美好的一面留给父母与家人:高尚的,纯粹的,无私的,无瑕的。给十万块钱?“行”,结婚给套房?!“行”,“住养老院,退休工资付费”……,……,“不要弄错噢,阿拉要上班的,没办法的”,于是严重家庭危机发生了。
活路:如同李天一这样的家庭,有足够的财力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
结论:丛林价值观必定成为群众公敌=找死。父母让孩子拥有丛林价值观=在外面死=逼迫孩子回到家里霸凌父母与家人。
b)因为丛林价值观只有A,B两个选择,没有T(真理,事实,规则)这个选项。所以,当有人告诉他们既不可损害他人获私利(A),也不允许别人损害自己获利。我们可以有一个规则(红绿灯),无须相互损害。丛林价值观对此永远听不懂。于是两种价值观产生了一个结构性的矛盾“(A,B)与(A,B,T)之间的矛盾”。
矛盾:丛林价值观者讲分享利益,我有我的利益A,也没有影响你的利益B,甚至也给了你额外的利益。对此,你的任何反对肯定是故意跟我过不去,肯定是我的敌人,我己经向你表达了诚意,是你故意拒绝。在道德上也是你的错。而且,你非常蠢。B是这样想的:A今天与我交易谋利损害于他人,明天也可以与C,D等交易谋害于我,最终人人受害,为了防止自己受害,我必须付出巨额成本防每个人,每件事。所以,我必须拒绝,必须建立一个规则,如同红绿灯一样保障群体每个成员,不受任何规则外的伤害,这意味着自己不用付出额外的巨额成本防止自己被伤害。
结论:文明价值观(A,B,T)需要0维护成本规则,保护自己的利益,丛林价值观(A,B)以私利为基础。需要A值最大化,因为没有T这个选项,不能充分理解T的意义与巨大利益价值。这个矛盾根子很深,很难解决,客厅当然谈了更多。
恭请学长们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