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压力就是动力”,可所有人都能够将其转化为动力吗?古今中外,能将压力转化成动力的人寥寥无几,而大部分的人都会因为压力太大而丧失生活信心,甚至轻生。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绝非少数,有多少人在巨大的压力下,沉重的打击下,重拾信心,继续明天的生活呢?
贝多芬是一个,霍金也是一个。可世界上有多少个贝多芬,多少个霍金呢?有一句俗话说得好“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什么压死骆驼的等是一根分量极轻的稻草呢?是因为它的力量到了一个临界点,无法再承受,哪怕是一根稻草的分量的重量了。人同样也是如此,等压力到了一定的程度时,同样会被压死。
不少同学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对学习产生恐惧感,甚至厌学,而政府要求给小学生减负,也是为此同样如此,一个高压锅会因压力过大而爆炸,也会因为大气压而化为一张扁平的纸。
由于学习负担过重和学习生活单调,中小学生厌学情绪日益严重,根据诸多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目前中小学生厌学面高达1/3以上,其中不乏一些学习优秀学生。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这些现象不但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中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成第五位死因,八成自杀者患有抑郁症,其中,压力又为城市第一杀手……这一道道血淋淋的数据展现在你的眼前。
我再举一个本人自身的例子:有一次,演讲比赛时,我上台非常紧张,深呼吸了几下便快步上台,谁知这原本将稿子背得滚瓜烂熟的我,讲了一半就忘了词,大脑一片空白,脸红的发烫,只能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匆匆退场……
根据相关信息,我归纳出些许有关压力的定义:
1.压力分精神与物理两个领域的定义,精神上,压力是心理压力反应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的过程。
2.压力是一个外来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为“痛苦”,现在所学的单词“悲痛,穷困”的缩写,有“紧张,压力,强调……”的意思。压力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压力源是指引起压力的因素,包括生物性压力,精神性压力源,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3.压力过大,人的健康往往容易出问题,如:发烧,睡眠不好……记忆可能会突然空白,在不健康下往往很难保持本有的水平完成任务,考试成绩往往比平时差。
4.压力过大,应变能力会变差,难以用自己最大的智慧最好的方式处理问题,压力过大往往情绪波动会太大,会影响心情,降低效率,还容易自信心破碎,丧失动力。
通过综上所述,我认为压力对人体无益,反而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