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一些迷茫困惑,可以借鉴大树来观察对比,颇有深意。
人和树,虽是不同物种,但是同为生命,在生命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基本规律还是可以比对的。
一、关于根基
我把树比作人,则树根为根基,果实就是成果。树的根往往是最不起眼,最默默无闻的部分,显露在外的是树干、树叶、花果。在人的发展中,根基可能象征的东西比较多,在我看来,一个人的品行,诸如善良、诚信、重情义,往往就是根基,根基是立足之本。这些东西它不能产生明确价值,但是会在一点一滴中涵养一个人的德行、人格、行为方式,最终潜移默化影响人的发展方向和格局。
而果实象征着明确的利益和价值,有明确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这也是大树生长过程中的一个目的和结果,这也是大多数人最在乎、最看重的部分。
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人干事业,有魄力、果断、聪明,但是往往大起大落。仔细观察,发现这种人属于根基不稳那种。他们恃才傲物,自以为洞察人心,了解人性,以灵活变通、工于心计、善于谋略见长。但是为什么往往屡有破败之相呢?追根溯源,还是根基的问题没处理好。他们聪明,机巧,却忽略善良、诚信、情义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又不能马上换成钱,他们还认为,过于在乎这些东西,是属于妇人之仁,大丈夫要不拘小节。而且他们认为,一旦功成名就,这些人心是很容易收买的。
一个人忽略这些德行,就是埋下了祸根。自己的根一点点腐朽,纵然果实再为丰富,根基腐朽的大树,终究不会长久。最终颓然倒下,再无人可以相扶相守。
二、关于欲望
哲学家们讨论了几千年,说人的欲望如何解决。说欲望就像钟摆,满足了就无聊了。然后又产生欲望,这样来来回回,像钟摆一样。他们为此苦恼,不知道如何解决。
佛说欲望是痛苦的根源,因为佛从生望到死,从有看到无,从得看到失,原来婆娑世界,竟是一场空。于是佛果断认为,要六根清静,要四大皆空。因为这些欲望,带来的快乐很快会消散,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更深的痛苦。
但是话说回来,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不少,真正了断尘缘,决意修行的人毕竟是少数。况且,谁不知道,断了所有欲望,似乎没有任何痛苦,但是这样的修行往往形单影只、孤苦伶仃,唯有青灯黄卷,深山古刹陪伴,何尝不是另一种痛苦?所以,佛就叹息:人生实苦!
在我看来,我们作为人,作为一个万物之灵的高等生命,我们有思想,有智慧,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按照生命的本性来活,来发展,来传承。造物主这样造人,给予欢乐、给予痛苦,给予欲望、给予思想,总是有着它的道理的。
说了这么多,似乎跟大树没有一点关系。是有的,且听我一一道来。
其实,人的欲望是生命发展的必经之路。人就是一根大树,而那些叶子就是欲望,欲望滋养着人的自主性。欲望也是感受器官,吸取能量的器官、载体。满树婆婆娑娑的树叶就相当于人所有的欲望。每一片树叶都带着使命来到这世界上。他们采集阳光,呼吸空气,跟这个世界交换能量,然后滋养整个大树。树叶黄了,枯了,落了,就代表这个欲望完成了它的使命,就消失了。然后新的树叶长出来,层层叠叠,满树葱笼,莫不遵循这个规律。
在我看来,欲望没有罪恶,它带着需求而来,带着生命的本能而来,又因为完成使命而离去,这都是自然规律。
而在人这里,因为有了社会,就有了合作,同时有了竞争,我们的欲望才会因为可能影响到别人的生存才会受到控制。但是,欲望本身是没有罪过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接纳欲望,欲望是生命发展的根本动力,只不过,我们也要认清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类是要考虑整体利益,以及社会化的独特发展规律。所以才会对欲望进行克制,进行修正。让整个人类社会得以更好地发展。
愿你的生命因为欲望蓬勃发展,也愿你的生命因为克制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