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什么,就接什么
《无罪辩护》读到刘大蔚网购仿真枪被判无期案,孩子受折磨,遭受冤屈,母亲无疑是最痛苦的。
她为儿子奔走,不惜代价。
小可的到来,我没有过计划。
我没有想过要准备多少万钱。
没想到过如何爱他。
甚至自己是否喜欢孩子我都不确定。
但他一到来,我就心甘情愿的绊住了。
我知道,以后我的软肋就是他无疑了。
然后开始了做妈妈的这个角色。
没想过什么黄金生育期,
连结婚都没有去规划。
但我就是按部就班的走到这里。
目前的人生,就像翻书一样,自然而然的走到这里。
就像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开始上幼儿园,没有想过自己最后还可以走到大学的。高中才发现我们学生的目标是考个大学,最好是好大学。
关于父母和孩子
聊聊我和母亲的故事吧。
️我的童年没有母亲
我的童年里是没有妈妈的,在和小可的相处过程中,可以感觉到,有妈妈的童年是温暖的,温柔的,治愈的。
我和她真正在一起开始相处大约已经到了高中,在此之前,她一直走在打工的路上。偶尔回来一段时间,而我在初中就开始住校生活。
生活只在假期和周末。
她不是我受委屈背后的那棵大树。
生活的喜悦和悲伤的第一分享人也不是她。
成长中遭受过的伤害和阴霾她也从未参与过。
其实有那么很长一段日子,我是有怨恨的,尤其是在遭受欺负和伤害的时候。
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再也不可能重生一次。
️一个人的爱你,你是可以感受到的
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爱她或他在乎的人,父母也是如此。只是爱人的方式或给予我们的爱未必是我们想要的,可以接受的。
被爱人的接受或满意程度——我暂时给它杜撰个“有效爱百分比”吧。
有效爱百分比越高,被爱的人幸福指数越高。
父母和孩子之间,我也是这样理解的。不过可能也是纯属瞎想,胡编乱造。
只是想通过自身的感受写写想法。
如果有效爱百分比低于50,甚至很低很低,这个孩子的幸福感也就越低,在孩子的世界里几乎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即便你觉得在爱你的孩子,可孩子并不认可这种爱。
如果在成人后,没有通过自己的力量摆脱这种爱,真正走向属于自己的独立,走向极端的可能性就会变大。
同理,幸福的孩子大多都是父母给予的有效爱百分比高(高于50),他们能够在回忆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很有积极的意义。
而我,刚好处于有效爱百分比在50左右。
在后来与母亲相处的过程中,直到现在,我依然可以感受到她对我的爱,或是理解那种爱,那种对我好。她爱我的那些片段,我会记得,哪怕她已经错过我的成长阶段。
她也是这个世上我唯一可以确定当有生命危险时,她会毫不犹豫的挡在我前面的人。
她对我以来的那些控制,那些打击,甚至是我遭受苦难的帮凶者,也依然存在到现在。见面一次,“笑几次,伤几次”。
她从来没有改变过,爱我的方式也没有改变过。但我却“长大了”。我可以过滤掉她对我无效的爱,只保留我可以接受的,认可的,满意的,快乐的。
所以,你和血缘人的关系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
被爱人是可以过滤的,没有人也没有什么东西天生为谁准备好。
我觉得这是属于自己的成长,因为有的人,一辈子也许都没有机会知道这种权利其实在自己手上。
我妈不认识字,她的名字还是我教着写的。因为银行等一些签字手续不允许代签,必需学会。
她很善良,她没有陪伴过我们这些子女的童年,但我不得不承认,我们姐妹身上全都是她的影子,年龄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说话的语气,方式,我有时候都会被自己惊到。
天呐,真是不可思议。虽讽刺,你却不得不接受。
父母和孩子,会产生深深的链接,血液关系会让你想象不到的“根深蒂固”。
你不说话,你没有任何行为,你身边的孩子只要在你旁边,他都在学你,都被你影响着,教育着。
️为人母角色
终其一生,我需要了解自己,不断反思和反省自己。为了自己更好的爱身边人,也更好的让自己被爱。下一代不止是薪火相传,更多是爱的传承和传递。
如果孩子在回忆他母亲的时候,不论脑海里浮现的是何种场景,嘴角能够是上扬的,我觉得就够了。不管是作为一个女人还是一个妈妈,我都会感动幸福。
对于我妈,我更多的是去接受,因为无法选择,无法改变。比起她对我的爱,我对她的爱已是很单薄,我好像什么都不肯为她做牺牲,甚至打个电话也是选个“心情时间”。
若还那么多要求,归根结底是对自己现状的控诉:是别人决定你的生活。
至于不配称之为人的父母,他们更没有资格决定孩子的一切。
无结局
今天读完《无罪辩护》。
王鹏感叹,此次庭审与他开庭时的戒备状态完全不一样。任盼盼感慨良多,深圳中院的那条砂石路,她走过无数次;她曾抱着儿子在深圳中院一坐一上午,要求见法官;也曾在烈日下,母子双双举牌要求释放王鹏;她在这里流过多少汗水和泪水,只有她自己知道。此前种种,恍如昨日。
王鹏说,他的妻子是英雄。
一批人的牺牲,才会让制度改革,完善。世界更是如此。有人铺一条康庄大道,洒下美好一点的种子,路人顺便摘花,留下芬芳。
这本书籍读完,故事却还在继续,司法在继续,完善在继续。
就像作者说的:
“我总是把每一个案件当成最后一个来办。”作为“自由的最后堡垒”,刑辩律师需要勇者无惧的精神。从书斋走向法庭,我义无反顾,从民事转向刑辩,我无所畏惧。为了自由,为了生命,为了正义,值得全身心地投入,奋不顾身地呐喊。能救一个是一个,能做一点算一点,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多方合作,点滴努力,个案推动法治,无罪辩护,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