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读《社会心理学》写的第四篇读书笔记,来源为“第二章 社会中的自我”的内容。
01
自我控制
当你遇到困境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有的人会知难而退,有的人会迎难而上。
有的人会觉得我不行,我做不到,接着就放弃了;有的人会觉得我可以搞定,开始找原因,然后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这样一看,好像是两种心理状态在起作用。
确实,《社会心理学》把这种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定义成自我效能,它可以让我们获得巨大回报。
不要小看这种心理状态,有时候,自我效能的微小控制都能改变我们的行为,让我们心想事成。
在出现问题时,拥有自我效能的人依然不会丧失自信,会保持平常心态并寻求解决方案。而能力加坚持往往能看到好的结果,成就会使人信心大增,形成良性循环。
02
自我控制的来源
你觉得你是命运的主宰者,还是环境的牺牲品呢?
其实自我效能和自尊一样,分外内部和外部两个来源。
内控的人会倾向命运是由自己来控制的,外控的人倾向机会和外部力量决定了你的命运。
听起来外控的人有点自我放弃,逆来顺受的感觉。
确实是这样的。
外控的人会认为外部力量是强大的,不可抵抗的,从而“放弃治疗”。
相比之下,内控的人可能会更优秀。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有积极乐观解决问题的心态,也就是自我效能。
这个跟自尊来源也非常相似,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感觉到我们能控制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如何归因挫折,就是如何解释这个挫折。
03
如何才能心想事成?
当然,我们总会存在觉得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如何才能拥有自我效能呢?
拥有自我效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能不能控制住结果。想要得到好的心态和做事动力,一定要有正向的反馈。
例如如果想要提高语文成绩,首先要克服畏难情绪,如何克服呢?就是不断的给这个学生正向的反馈,让他有一种感觉,觉得语文不难。具体的做法是从简单的题目做起,对的题目多,自信心自然就起来了。
这好像与自尊看起来差不多,因为自我效能就是自尊的其中一种状态。
自我效能是相信你有能力做一些事情,自尊是由衷的喜欢你自己。
想要鼓励某个人的时候,就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而不是他们的自尊。例如你真的很努力(自我效能的反馈)会比你真的很棒(自尊的反馈)引起更好的表现。
虽说自我效能会带给我们很多好处,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人的自我控制会消耗我们有限的意志力,甚至会消耗一些血糖,所以人的自我控制是有限的,不可能处在一个时时自律的环境中,做事一定要有张有弛。
04
自我效能的对立面——习得性无助
曾经有一个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一只小狗关在一个笼子里,门上装了电击器。当小狗想要出去的时候,电击器就会惩罚它。过一段时间,即使把电击器撤掉,小狗也不会去触碰这个门。因为小狗对门已经形成了一个印象——一碰就会有电击,便不会再去试探。
当动物和人处于无法改变和控制的不利的事件时,就会习得了无助和被动。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是没有用的,从而丧失意志,死气沉沉。
习得性无助影响的是整个人的精神,但是有些方法可以帮助抵御这个恶性的思维循环。
其实,在生活领域中发挥意志力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锻炼身体、早睡早起、少吃垃圾食品都可以帮助我们竖立良好的心态建立信心。
如果要帮助别人戒掉习得性无助,可以适当的给一点选择权。
对环境有一定的控制权的囚犯——可以移动椅子、开关电灯——会较少的体验到压力。
因为那些认为自己有选择权的人们,对生活有更强的满足感。他们觉得他们对自己是有控制权的。
05
过多选择一定会让人满意吗?
这样看来,人人都是喜欢自己拥有大量的选择权的,但是选项多是一件好事吗?
想想如果你面前有一个货架,上面摆满了果酱,你是希望只有6种给你选,还是30种呢?
也许你会觉得越多越好,但是也许会有人觉得6种更好。因为30种实在太多了:苹果的、香蕉的、草莓的、橙子的......实在让人眼花缭乱。与其不知道选什么,不如从较少的选择里面挑一样走人。
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于过多的选择往往会无所适从,反而降低满意度。
听起来挺反常识的是吗?但是实验结果确实是这样。
不仅如此,研究还表明,相比可以撤回的选择,人们对无法反悔的选择更加满意。
因为在做可以反悔的决定时,人们往往会思考自己决定的利弊;而当人们做出不可反悔的决定时,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好的一方面,忽视不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