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全心情烦躁,只能用出他学生时代静心的法宝——找书看。在他的书架上胡乱翻找着,终于把目光定格在他不常看的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李鸿全在心里默念了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随即把这本书拿了下来。
李鸿全凭着记忆快速翻看着这本书,当他翻到第一部第十二的时候,他仍旧习惯性地快速翻了过去。他突然觉得好像看到了一个他一直没有悟透的一个词,他又翻了回来,果然,他看到了——“那年冬天,我顶风冒雪,赶着我一条老牛拉一挂破车,到山里拉一冬木头。”
李鸿全默念了几声“顶风冒雪”,突然闪电般翻箱倒柜,从一本画册中找出了夹着的一张宣纸。他缓缓地打开,端详着他老领导姚敏的熟悉的字迹。
这是姚敏专门送给李鸿全的一幅字。姚敏有一天突发奇想,用李鸿全的名字作了一幅拆字联——顶风江边鸟,破浪人中王。姚敏一看拆出了这样一幅“绝对”,不禁拍案叫绝,他高声喊着:“鸿全,磨墨!”
李鸿全以为领导又发了手瘾,赶紧备好笔墨。姚敏一挥而就,写完后将笔一搁,兴奋地说道:“鸿全,绝对啊,绝对。你看,这江边鸟组成一个鸿字,人中王就是全,你说这绝不绝?”
李鸿全见领导把自己的名字组成了拆字联,他感激地说:“领导这绝对是千古绝对!更是对我的鼓励和期待,谢谢领导!我有一个不情之请,这幅字可以送给我珍藏吗?”
姚敏欣然应允,并在落款注上了“书赠李鸿全同志纪念”。姚敏最开始叫李鸿全“小李”,后来改成了“鸿全”,这是第一次称他为“李鸿全同志”,让李鸿全感动不已。
李鸿全曾多次在他的书房里参详姚敏赠给他的字。可以看出,姚敏那天意之所致,力透纸背,这副作品绝对算得上书法上的上成之作,而“鸿”和“全”的拆字格更是浑然天成,一点没有斧凿痕迹,对他本人来说,这幅字更加不同寻常的意义。姚敏出事以后,他忍痛把姚敏的好几幅书法都销毁了,唯独这一幅他始终偷偷地保存着。
唯一让他不解的是“顶风”两个字。这两个字在这幅对联的意境中,意思并不难以理解,和“迎风”有些相近又有细微不同,事后李鸿全曾看过姚敏打的草稿,他最先写的是“乘风”,后来改成了“迎风”,最后定为“顶风”。但是“顶风”在一般人的眼中,并不算一个褒义词,最常用的便是顶风作案。领导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词呢?
直到这时在周立波的小说中,不经意地翻到这段话,他才知道“顶风”也有中性的意思,而且一个“顶”字,将劳动者不畏风寒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此,不用“乘风”和“迎风”,而用“顶风”就很好理解了,领导期许他做一只逆风飞翔的江边大鸟。
李鸿全回想起姚敏亦师亦友的长者之风,感念姚敏对他的期许,眼眶不觉湿润了。他知道,姚敏为人讲义气,能力也很强,没有能够得到善终,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个人问题上放松了警惕,从猎人变成了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