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和毕加索名气相当,不过他们两的人生际遇却大不相同。
梵高27岁学画,37岁时画完《麦田群鸦》后自杀。10年创作期间只卖出一幅画,而且还是在他弟弟帮助下,据说那幅画叫《红色葡萄园》,当时只卖了区区400法郎。梵高一生清苦不得志。
相反,毕加索15岁学画,91岁过世,一生卖出的画不计其数,累计的财富惊人,遗产达几十亿美元。
梵高后来之所以成名,得益于他弟媳妇。她发现了梵高写给她丈夫的信,邀请媒体来传播信中的故事,并拿着梵高的画去展览,梵高的画才逐步得到艺术界的认可。梵高,是别人帮他宣传和传播,他一辈子都过着“被动式”的人生。
而毕加索完全靠自己,他的名声全都是靠自己传播出去的。他过着“主动式”的人生。一起看看他的三个故事。
一、制造好奇
毕加索刚到巴黎,也是穷苦不堪,他和一个记者合租了一间只有一张小床的陋室,好在两人作息正好相反,每人还都能躺床上睡一段时间。毕加索当时没名气,画卖不出去,不过他并不是个等待机会的人,而是个会主动创造机会的人。他用身边仅有的钱雇了几个大学生,每天到巴黎画店绕来绕去,故意问老板:
您这有毕加索的画吗?老板:没有啊!谁是毕加索?
哪里能买到毕加索的画?老板:谁?毕加索?怎么又听到这名字?
毕加索到巴黎了吗?老板:不知道啊!毕加索到底是谁啊?
……
没多久,毕加索变成了画店老板们陌生又熟悉的画家名字,他们对他充满好奇。
时机成熟,毕加索拿着画,出现在画店门前。
毕加索用这办法成功把自己推销出去,卖出多副画作,一战成名!当然,他的确有非常深厚的艺术功底,当时他成名初期的画作并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那种涂鸦和抽象。他的产品质量高,这是他成名的扎实基础。
二、专业交际
毕加索卖画为生,人脉关系就非常重要,这是销售渠道啊。但社交对毕加索而言,并不容易。毕加索是西班牙人,独自在巴黎闯荡,人生地不熟,他又不善言辞,这社交这人脉咋办?毕加索想了个独特的交际方法。
毕加索采取的并不是通常画家卖画的做法,去办展览啊,或参加沙龙啊,他只跟少数画商合作,由他们来帮他卖画。那么,毕加索如何与这些画商交流,获得他们的信任?谈话吹牛?我老毕多么多么牛逼!把酒言欢?来,干一壶,以后兄弟我全仰仗您啦!no,no,no,这些太low。毕加索利用自己的优势,给他们免费画画——帮画商画他们的肖像画!
画肖像画,画家与画商都得专注凝视对方,一张画得好几小时,他们彼此专注的看了对方几个小时。几个小时下来,这种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份独特的情谊,在毕加索和画商之间建立起来。没有吹牛,没有喝酒,画商把毕加索当兄弟了。一起赚钱!
三、明星代言
毕加索越来越红,他的商业头脑与时俱进同步进化。
他每次去买东西,都不付现金,而是签名开支票。哪怕是买一块香皂,他也只开支票。
特别吗?
如果张学友或是张天爱给你一张10元支票,上面有ta签名,你会去银行兑现吗?反正我不会。
毕加索的签名支票,肯定是他真迹啊。金额不大,名气不小,各店家根本不会拿这支票去兑换现金,而是搞个框,裱起来,挂在自家的店墙上,“毕加索到此店购物”,本店信用保证童叟无欺。现在很多餐厅,挂着某某明星来吃饭的照片,餐厅的做法不是有些相似吗?
那么,到底是谁给谁做着宣传推广呢?毕加索就这样每天免费打广告,靠他人的宣传不断在艺术界在民间热火起来。
把产品、渠道、宣传做好了,就不用愁价格了。因为,经济学告诉我们,价格不是成本决定的,而是供需关系决定的。产品好,渠道广,宣传足,需求就会上升,如果供给不变,那么价格自然就往上走。毕加索,真是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