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宝山中药文化 | 沈宝山位于台州黄岩,由宁波慈溪人沈可田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创办,药店以药材地道、货真价实、作工精细、童叟无欺而久负盛名。
匚 窥探古老而神秘的中医
中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每当和朋友说起,却总觉得这是一个颇难说得清的话题。信者爱屋及乌,反对者不屑一顾,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能够理性地看待问题。
此次拍摄的沈宝山正好是一个中华老字号,借着这次难得的时机,也得以近距离窥探医药文化的奥秘。
宋末元初,江南民间始有“药帮三溪,第一慈溪”一说,慈溪古已有采集、种植、经营国药之传统,也是如今众多老字号的发源地。
据《慈溪县志》载:“县人以贩药为大宗,川湖等省无不至。”待到清末民初,已始执中国药业之牛耳,至今影响巨大。沈宝山创始人沈可田,便是慈溪沈师桥人,“沈宝山”之名,正源于台州山川秀丽,富如宝山。
匚 137年,是一次次浴火重生的磨砺
自清光绪六年1880年始,沈宝山已经走过了137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经历过经营初始的艰辛探寻,1932年的意外大火也将药铺毁之一炬,筹集资金重建新店后,又在抗日战争期间两次遭遇日寇的抢劫,加之建国后的合营改制……
百年沧桑,“沈宝山”的名字已经换过好多次,还好黄岩的老百姓始终都能认出它就是“沈宝山”,2009年,在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下,“沈宝山”终于又以“沈宝山”之名,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一晃一百多年就过去了,昔日慈溪走出来的同仁堂、叶种德堂等国药老字号也多已几易其主,早已和创始人没有多大关系。
这次我们采访的沈江,便是沈宝山的第四代传人。他告诉我们,昔日慈溪药帮出了那么多药铺,他们家是最后一家由家族人传承的百年老字号,这也是最令他们自豪的事情。
出生于医药世家,他最大的遗憾竟然是没有从事医药这个专业。谈及缘由,他说到昔日成分不好,家里人都没有机会学这个,他哥哥沈雷转向了艺术,他去学了管理。
几十年过去了,他们原本以为都没有机会了,谁知还能遇到合营改制后几易其名已经亏损的“沈宝山”拍卖,他们也才有机会买下它,重新创立沈宝山。能够失而复得,他们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匚 万人空巷的盛况,从悬宰仙鹿说起
上世纪,全鹿丸是沈宝山的看家之宝,悬宰仙鹿时观者如潮。
每个老字号也都有一个拿手绝活,沈宝山的便是切片技艺,薄如蝉翼的茯苓,曾在1929年获得首届西湖国际博览会一等奖。
拍摄当天,我们也见到了一个年近七十,刀工十分了得的老师傅。想到这是极容易被机器替代的,我便问起人工还有什么优势,他说,人可以根据药物的部位、干燥程度等灵活处理厚薄,这些都是机器代替不了的。
想必这些微弱的元素,都是传统手艺的温度和玄妙之所在。中医讲究的,也许正是医者千百年来一代代传承而来的经验智慧,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行医领悟,他们懂药也懂人,强调天人合一。这些也都是我这个行外人难以言明的。
匚 望闻问切,一人一方
沈宝山的膏方,遵从着古老的“一人一方”,经过浸泡、煎药、浓缩、提取等传统工艺。煎药的水,则选自九峰铁米筛井的活水,千百年来,黄岩百姓都用它洗衣做饭。看着这口井,恍若时光并未走远。
问及中西医的问题,沈江告诉我们,如今的沈宝山是以中医中药为主,西医西药为辅。大家常说中药治本,西药治标,我也想问出一个子丑寅卯来。
沈江说,相对而言中医更加适合调理,但西医对于一些急性病症的疗效更加迅速。如今回想起来,我也仍旧分不出孰优孰劣,毕竟中西医都是为了治病救人而存在,他回答的直率和真诚却让我久久回味。
匚 悬壶济世的初心,是一代代人的坚守
作为一个老字号,沈宝山也经常有一些慈善活动,如端午送香囊,夏日的免费凉茶,社区义诊等等。而这些不太起眼的公益背后,却有一个沉甸甸的故事。
昔日公私合营之后,因所有的家当都在沈宝山,他们家便一贫如洗了,那时他的爷爷生病了,但是因为没有钱买药,借钱又借不到,家人便眼睁睁地看着他病逝了。
是啊,谁能想到,这个曾经亲手重建药店,忙里忙外医病救人的一代掌柜,最后竟然是因为没有及时吃上药而过世呢。跟我们说这些时,也能感受沈江心中的沉重与叹惋。
时值正午沈宝山顾客盈门,往日的沧桑与苦痛依旧历历在目。沈宝山新的大楼也正在规划建设中,沈江也和我们说起,每个周末他女儿都会来药店学习医药知识,他哥哥的女儿也为沈宝山设计了香包……他们要把沈宝山,一代一代传下去。
老字号,他们有“诚”,我们方才有“信”,一家药店,凝聚的是一个家族的心血,几代人持之以恒的相守。
我想,正是他们的百折不挠,他们的不改初心,中国古老而珍贵的传统,才能在一代代人的血脉里延续,才能抵抗得了时代的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