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王琪的歌火得不得了。一首歌能够如此广受欢迎,必定有它的理由。
艺术源于现实又超于现实。人是矛盾的存在物,物质需要得以满足后,又渴望远离物质、感人肺腑、充满烂漫色彩的爱情。人啊,越渴望什么,说明越缺少什么,越缺少什么,就越向往什么。
现代人的爱情,过多追求物质上的满足,纯真、朴实、永久的爱情只能出现在文学、影视、歌曲以及其他艺术形式中。一句话,美好的、理想的、感人的、烂漫的爱情已远离人的现实生活,只能以艺术的形式存在。王琪的作品,折射、迎合了人们内心真实感受与渴望,因而有它火的深层次原因。
一首歌,就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王琪的《送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等就属于这样的作品。王琪的作品,往往充满悲剧色彩,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毁灭,恰好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本该迎亲的人
却变成送亲的傻瓜
手里捧着山上的野花
骑着孤独的马……”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恋人,却无法喜结连理、终成眷属。只能形单影只、茕茕孑立,以泪洗面,目送恋人离去。“悲莫悲兮生别离”此情此景,怎么不会令人感叹与伤怀。
“……心上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
他们说你嫁到了伊犁
是不是因为那里有美丽的那拉提
还是那里的杏花
才能酿出你要的甜蜜……”
两位相爱的男女,男主人公在可可托海痴情地等待,女主人公却已嫁到了伊犁。明明相爱,却又南辕北辙,无法走到一起。世上女人有千万种,男主人公只钟爱女主人公那一种。自古多情伤离别,伤人至深难再见,羊群依旧在,恋人无处寻。这凄美的故事给人的感受,与《送亲》一样,只是殊途同归。
从艺术表现上来讲,王琪的《送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都用了矛盾冲突这一表现手法。矛盾冲突这一手法的运用,使故事充满了画面感与感染力。就像《红楼梦》里有一处描写的是薛宝钗与贾宝玉喜庆之日,恰是林黛玉绝命之时,一喜一悲,给人感觉至深。
《送亲》一方是吹着唢呐迎亲的队伍,另一方是孤独、手捧鲜花的骑马人;《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一方在可可托海苦苦等待,另一方在伊犁另外成家。相同之处,都是相亲相爱的恋人,相同的恋情,不同的结局,这种矛盾冲突的效果就不言而喻。
存在即合理,火有火的理由。王琪的歌,词美、曲美、情美,不火没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