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老师讲“一日不沉思,便觉语言无味;一天不沉沦,便觉面目可憎。”干老师给人以仙风道骨,得道高人之印象。但实际上干老师却得儒家之真传,颇有入世之心,并努力实践之。正是因为想在沉沦中过一种沉思得生活,或者在沉思中拯救沉沦。所以干老师,魏老师,王老师为首得团队,能够北上罕台,南下贵州。在北京,河南留下足迹。如今在安徽晨山,山西运城,山西太原开枝散叶。本可以过一种更优渥得生活,但是选择了放弃,走出了他们得舒适区,选择了一种苦行僧式得生活。把生存得欲望降到最低,回归到更自然更本真得状态当中去,在沉沦中不断沉思,不断进取。在沉沦中,全人之美课程一步一台阶,经历1.0版到2.0版,到现在得3.0版!铁肩担道义,为中国得教育寻找一条更好得出路,我想这是他们得初衷吧。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如此得纯粹,如此得执着。我想这也是干老师说这句话得本意吧!
在《尼可马格伦理学》得译者言中,廖申白先生讲到。每一个人要么是柏拉图主义者,要么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我想干老师既是柏拉图主义者,又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吧。柏拉图提出理念论,认为理念就是实在的,是能够独立存在得。万事万物都是多变的虚无的。柏拉图否定了感官观察到的多变的客观世界,走上了真理之路!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普遍必然的东西是没法认识的,是不存在的。只有我们感官观察接触到的东西才是真实可靠的,经验到的东西是可信的。古希腊哲学以降,哲学界陷入到实在论和唯名论之争去。直到康德才给予解答!我们只有在沉沦中,在自然状态中,在沉沦的这个世界中,以入世的姿态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感受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才能在沉沦中去沉思,才能看穿人生,才能做有力量的思考者。亚里士多德在《尼可马格伦理学》中讲到,每一事物都有每一事物的善,事物的功能作用就是事物的善。那么人的善是什么,幸福就是最大的善。如何才能过一种幸福的生活呢?在沉沦中过一种沉思的生活,在沉思中走入沉沦去实现我们人的功能作用。我想这就是我们人的善吧。
老魏说,生命本无价值,你在追求什么?当然老魏还说过一句话,余生尚长,你准备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子?这不正是沉思与沉沦的交织嘛!人终有一死,人的恐惧,焦虑,不安全感归根结底来自于对死亡的恐惧。在死亡的恐惧下,人很容易滋生虚无感!我们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要想寻找生命的意义,只能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路易十四讲,我死之后,哪管它洪水滔天!或好或坏,或消极或积极,只有当下,努力去塑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子呢?还是用老魏的话说,塑造成问题解决者!以日以年在岁月的沉沦中锤炼自己,修炼自己,不断反思,不断沉思,锤炼自己的问题解决的能力!
金庸老先生讲,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这个学期前两个月读书,上课,共读,生活很平静很充实,和学生也在不断的熟悉过程中。心宽体胖,体重接近160斤。但是当熟悉班级,逐步处理班级中各种琐碎的事务,逐步的熟悉学生的生命状态,开始逐步的去梳理中考的相关问题后,我的焦虑感在上升。很多时候,自己会陷入到情绪当中去。我时常在告诫自己,情绪越明显,越说明你的无能,越说明你没有很好的把事情处理好!在这半年当中,不断有以前的学生追问我,去哪里了,什么时候回去,什么时候能再面,甚至有的学生打电话就哭!有的时候我也在想,你所谓者何?舒适区不好吗,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甘之如饴?生命的虚无感告诉我,必须走出舒适区,去直面心底的思索和拷问,你到底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一眼把人生看到头的生活,还是充满挑战,充满期待,充满未知的生活。实际上我用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不大闹一场,你甘心离开吗?
当某一天,我做到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我想我也就很好的解决了沉思于沉沦的关系!相信种子,相信岁月,一群人过一种沉思的生活,不断精进自己,做一个问题解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