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些天我从《局外人》中看到了自己。《悉达多》中,看到了更多。如果说《局外人》是从旁观者角度来看自己的话,《悉达多》就更像是我内心靠自己的角度。
书的前半部分我几乎是着迷的,那个傲慢的悉达多啊,不正是那时候的我么,那个看上去参悟的悉达多,不正是那时候的我么。
我有过,我都有过。
那些我实际上都是被舍弃的,傲慢的,爱世界的。
我清晰的记得我有过,睁开眼看到叶绿天青草木丰茂,世间的一切都是美的,和悉达多在第一次遇到船夫时的状态十分接近,那写下来的字句甚至我能在从前的动态里找到十分相近的描述。
某种程度上说,那个自己是一种正确的样子,是好的。但是有缺陷的,我有着太多的渴望了,太多这种痛苦的诅咒。
实际上我读书的时候看不到进度,总觉得好像已经要读完了,悉达多一步一步的越来越接近圣人,在遇到伽摩罗前他几乎就是神圣的。我一度以为书会就这样戛然而止,然后内心生出'不过如此'的评价。连我这样的人都感受过一丝的神圣状态,能是什么神圣,不过是鸡汤罢了。我是这样想的。
但书一直都没有结束,和伽摩罗的欢愉,做商人,沉沦于现世,惊醒,自杀,找到船夫,失去儿子,回头做船夫。
实际上我没有太多资格评价这本书的思想,前半部分我确实有过体会,但那只是悉达多走过的错路。后半部分看上去就有一些佛教的思想了,而对于佛教,我除了西游记中看到过如来的手上被孙悟空撒过尿之外,就没有什么更多了解了。于是又是,我被自己浅薄的知识量所限,只能靠自己胡思乱想了。
那是一种回归现实的思想,悉达多和我一样,一直一直都飘在高高的云上,寻找阿特曼,寻找自己,寻找生存的意义。思想总是高高在上,蔑视所有沉沦在世间的庸人们。
是在得不到自己儿子的亲近,甚至失去他的时候,悉达多才感受到这种'世人'的爱,理解'世人'是依靠'冲动和欲望'掌管生活。即便是这里,仍然能看到傲慢。
我总是能精确的抓到人的'傲慢',因为我就有着极度的傲慢,在我意识到这种东西几乎是智慧的反义词的时候,我就开始四处寻找,而我发现这种东西就像密密麻麻的寄生虫,扎根在我的灵魂里。
这种用'世人'称呼他人,自顾自的认为世人依靠冲动和欲望掌管生活的思考,我和他如出一辙。即便现在,这个寄生虫也依然在我的灵魂深处时时作祟。我仍然是傲慢的。
在学会向河水学习后,悉达多终于开始真正的走向圣人的道路。然而“一个人的宝藏与智慧,在他人听来却是愚痴。”向河水学习是悉达多的成圣之路,也是船夫的,但那不是我的。
我仍然迷茫,仍然在寻找自己,我仍然时时就有新的发现,我仍然在欢愉和苦修之间徘徊,我仍然没办法分辨面前成百上千条路究竟哪一个更适合我,究竟哪一个对应着我认为的正确。有一瞬间我想哭,我想任性的说我不想再思考了,路太多了,我分不清。这或许就是自由,而这就是自由的痛苦。自由并不光意味着为所欲为,更意味着有无限的方向,而没有人知道究竟哪一个方向对应着什么样的未来。
我想要休息一下,也许又是因为困倦,困倦总是能打败我,让我变得消极。或者说在我失败的时候,我总是会让自己感到困倦吧。
也许只是还没到下结论的时候,我还在体验,还在观看,经历还不够多。
又或者,人可能要穷尽一生来寻找自己吧。
“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