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5
社会需要和兴趣结合
——小城散漫表达系列之“兴趣”
火山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尽量变成那样的人,起码我们容易立足。持这样观点的我在幼小时,就有初步的萌芽。实际上,学习自然科学有很多的奥妙,常常不能完全理解的时候,我就在如痴如醉的琢磨,甚至让自己有点明了之后,才进一步追逐。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我常常慢了半拍,因此对社会适应的敏感也相应降低了。
其实,回顾看来我对社会的适应算是比较灵活的啦,起码那些具体的计划用了一套又有下一套;我没有指望能一下子成功,倒是想看看社会对此有什么反应。社会需要此一时彼一时,如果不是我读书那时期对科学的推崇,我还是一个流连于外围理解的旁观者呢。今天,融入社会的职业成长,实际上自己也逐渐淡出科学的领域,只是一些保留的理解和观念一直在发挥一点作用。不过,也不要小看这些沉淀下来的理论,毕竟它能够指导和指引我的生活,同时也可以让自己有点游刃有余的感觉。这种满足曾经让我有些幸福感觉,只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知道我不能在太在乎享受了。毕竟心底上的那种情怀与渴望并没有消失,兴趣已经逐渐明朗,既然我不能成为科学的人手,那我可以成为其中的推手。
至今留下的一些生活智慧也是和科学的理念有点相关,于是乎我保留了自己在一些地方的骄傲。或者这是一种文化上骄傲吧,实际上我知道这种过于的骄傲,往往让我陷入一种主观的狂妄。日常生活碰到的高人太多,真实的面对我可不敢狂妄,因为我需要吸收别人的优秀之地方,好让自己能够在社会可以出山。
听说38周岁是一个人奠定一生事业的大限,以后再定会凤毛麟角了。我知道自己资质属于中等正常,因此按照社会标准的存在方式,自动成为一些方面的有心人。选择青少年社会化研究的方向,除了保留一些科学思维的方式延伸之外,同时这个领域也是和我自己从事的职业息息相关的。虽然比较动荡,乃至陷入很多的外部不理解,但是我知道这个研究本土化的意义。实在的成长比一时的意识绑架强多了,除了大部分的现实之外,我们是否应该保留一些想象的空间和时间,让我们做事可以有多点的余地?
文化或许一下子没有用,但是它可以将我们的身体、精神、知识、理论和实践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很多年前,不少前辈在这些方面是有心得的,只是我们过度被经济化的世界渲染太多,导致急功近利看待很多事情。当然,也包括我在内,还保留着一些社会灵活性的活动延伸——这个保持我的头脑清醒和敏锐,我觉得还是必须的 。
只是,希望不要有太多的误解,我的主要方向还是热衷于人如何保持本心不断地社会化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