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学习缠论两月有余,从懵懵懂懂到现在熟悉背驰进行实操操作,并实现盈利,这一路走来,学习的信心不断加强。
在投资市场摸索一年多,从基础的K线到一些常用的指标,再跟着所谓的大神学习波浪理论,浪里浪去一年亏损了十几万,欠债十几万,交了不少的学费仍旧是浪不清。外加看了好几个教学视频,看不同的人不同的浪法,也就对波浪理论失去了兴趣。
我们学习技术分析的人,肯定想早点盈利,既然一套分析方法能使得我们以最低的成本实现盈利,那么为啥不学习呢?
有人觉得价值投资不错,但可能不知道其应用范围有限,而技术分析的一套方法掌握了,只要有K线图,就可以上手操作。
不敢说缠论凌驾于其他技术分析之上,如果缠师不离去,缠论可能早就成为超越其他分析技术理论的存在,大放异彩。缠论的学习者,对于同一段走势,只要严格按照分型,笔去做,大家得到的画法无出其右,只是分析的结论相差而已。
当自己读到动力学的第一篇章,倍感遗憾,这是很多学缠的人共同的想法。缠师,要是苍天再给其三五年时间,神州大地对缠的理解更深了。
学习缠论的书籍,在前面的文章简单的提到过。与技术分析有关的书太多了,哪怕是同一个作者,有道氏,波浪,K线,竟然还能有缠论,看过之后,就会发现粘贴复制而已,根本没有自己分析的东西和经验在里面。看来,割韭菜的方法不仅在市场中。
学习缠论,只看两本书:丁圣元的日本蜡烛图技术和缠论的原著,其他的书,不要买,要么买了丢到垃圾桶,省钱还不分心。蜡烛图技术是K线的基础,不管是价值投资还是技术分析,只要看图,就会涉及到K线图,经典之作。缠论原著就不多说,开山经典之作,108课虽然有遗憾,但是还是要感谢缠师给留下了这本伟大的著作。
重读缠论第三遍,能真正理解缠论原著中的很多很多内容。一路学习过来,自己出问题的几个地方,想进行一下总结,希望能帮助到更多和我一样的摸索学缠的初学者。
首先是对于级别的划分。
对于级别,有很多分类,而站在我这个初学者的角度来说,只要明白两个级别就可以了。因为缠论刚开始学习,便是基础的技术分析,涉及到级别时,就很混乱。比如,三十分钟级别的次级别,自己在想,是五分钟吗?
看到关于级别的字眼,惯性思考便是三十分钟的次级别应该是五分钟,所以导致原著中的很多东西无法理解。比如说,三十分钟级别的中枢是由三个次级别重叠产生的,看到这样的句段时,就在思考,这次级别是五分钟,五分钟的重叠,这怎么看?
后来随着看缠论学习视频,外加画图实操,再次看到这句话就理解了。其实,看缠论原著,涉及到中枢时,想到的次级别应该是笔或者线段。
比如站在三十分钟的周期,要形成的笔中枢,那么走势上在三十分钟要走出三笔重叠的区域,通过这三笔重叠的区域构建出三十分钟的中枢,对应的这个中枢的次级别就是笔。
如果站在三十分钟以下的周期,也就是五分钟,五分钟的一条线段就是三十分钟的一笔。操作级别其实就是我们的操作周期,也就是时间级别,比如有人选择三十分钟,有人选择四小时,对应的次级别便是五分钟或者三十分钟。
涉及到走势,在同一个时间窗口下,比如三十分钟,中枢的次级别一般指的是笔。这是因为很多画出笔之后直接可以画出笔中枢,而线段作为比笔高一级别的走势,自己暂时没有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