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盾最近比较烦,因为他的领导总是给他小鞋穿,是的,赵盾虽然在晋国已经只手遮天,但他上面还是有领导的:晋灵公。晋灵公,姬姓,名夷皋,“灵"是谥号,我国古代的谥号中是有好坏之分的,好的谥号如晋文公的“文”,经纬天地曰文、修德来远曰文,是谥号中最顶级的评价之一,所以《论语》中子贡才会问夫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再比如赵盾的谥号“宣”,圣善周闻曰宣、能布令德曰宣,也是比较好的评价;那么“灵”处于什么级别呢?不勤成名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基本上算是最差的那一级,也就比隋炀帝的”炀“稍微好那么一丢丢,总之谥号中有”灵“的基本上都是逗比。
晋灵公到底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坏事才得了这么一个恶谥的呢?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就是无聊的时候站在楼顶用弹弓攻击路过的围观群众、吃饭不合胃口的时候肢解了个把厨师而已。前段时间有一部叫《权利的游戏》的美剧,里面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千古一帝乔弗里大帝,晋灵公跟这个角色的年龄、人设都高度重合,想要更多的了解晋灵公的筒子们可以去看看这部美剧,当然文(逼)化(格)比较高的筒子可以去看《左传》,“晋灵公不君”可是其中的著名章节。
晋灵公整天这么瞎搞自然有人看不下去了,这里的“有人”指的是赵盾,没办法啊,自己选的君主含着泪也要辅佐下去。于是河曲之战后的赵盾化身为唐僧,天天在晋灵公面前聒噪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然而无数人的血泪史早就证明了一个真理:对付熊孩子靠嘴是没有作用的。赵盾的劝谏不仅没能让晋灵公回心转意反而激起了这个熊孩子的逆反心理,他开始不断的给赵盾找麻烦。
鲁国文公十五年(公元前612年),齐国攻打鲁国,作为中原的霸主、春秋时代的世界警察,晋国是有义务维护国际秩序的,于是赵盾召集了宋、卫、蔡、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开会,大家一起去为鲁国讨回公道。然而赵盾带着一群人还没走到齐国的家门口却忽然接到了晋灵公的命令,让他不要管什么齐国了赶紧回来,一头雾水的赵盾回去之后才知道撤兵的原因居然是晋灵公收了齐国的贿赂并且跟齐国讲和了,这件事让赵盾在诸侯国面前丢尽了颜面。然而事情还没完,公元前611年,宋国国君宋昭公的祖母杀了宋昭公,拥立的他的弟弟宋文公即位,于是为了防止周礼的制度被破坏、为了维护中原各国的和平、为了充满爱与真实的美好春秋时代,赵盾决定再次出兵讨伐弑君者!
在出兵之前赵盾在晋国的太庙前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赵盾的弟弟赵同对此十分不解,问道:“大战在即,兄长你不去好好安抚一下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反而在这里敲锣打鼓的是要干嘛?”赵盾回答到:“别的国家有大罪就去讨伐,有小罪就去谴责(大罪伐之,小罪惮之),我们攻打宋国的弑君者是名正言顺的,所以一定要大张旗鼓最好搞得人人都知道我们的举动是光明正大的、是正义的,如果偷偷摸摸的过去别人会以为我们晋国是要偷袭宋国,反而会认为我们晋国理亏。“赵盾的这段话记载在《国语·晋语五》,成语”治兵振旅“也出自这一段,意思是训练军队,振奋士气。赵盾在出兵前,向晋灵公解释这次出兵的必要性的时候还说出了“大者天地,其次君臣”这种被后世的儒家奉为圭臬的话,可见当时的赵盾是真心想要做一个忠臣的,对比他后来的所做作为,只能说造化弄人啊。
就在赵盾带领着他的正义之师浩浩荡荡的奔向宋国的时候,国内的晋灵公却已经偷偷的接受了宋国的贿赂,并且公开承认了宋文公的即位是合理、合法的,然后又下令让赵盾撤兵回国,还在到处为晋国的霸业奔走的赵盾再一次遭到了自己人的“背刺”。被晋灵公这么胡闹了两次,赵盾在各诸侯国面前颜面尽失,晋灵公达到了打击赵盾权威的目的,然而随着赵盾的威信一起下降的还有晋国的霸权,这两次事件之后中原各国都知道了晋国君臣不和,于是纷纷背叛晋国投向了楚国的怀抱。赵盾也明白了在国内局势不稳的情况下再去和楚国争霸是没有前途的,于是不再关注这些小国的背叛,而是专心经营晋国的朝堂。如此以来熊孩子晋灵公受不了了,看着这个天天在自己面前指手画脚的人终于出离愤怒了:你哪位啊?我爹都没这么管过我!不满逐渐积累,终于演变为了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