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写作
上周,王富超老师演讲的时候,说我有大把的时间阅读写作,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下关于写作的思考。上大学之前,唯一和写作能扯上关系的,就是帮一个体育特长生给一个高年级的女生写情书,最后还促成了一段美好的情缘。同学聚会时,该女同学对我还颇有微词,说我欺骗了她。虽然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但颇得了点儿自信。这大概是我喜欢上写作的初始原因。
一、为存在而写作
上了大学,发现自己一无是处,成绩不好,特长没有,不善与人交往,剩下能做的就只有读书写作了。写作是从诗歌开始的,我的大学叫西南大学,西南大学有一个新诗研究所,据一位研究员讲,80年代的时候,西南大学几乎每一个宿舍都组建了自己的诗社,当代诗歌史上著名的李亚伟的《中文系》就诞生于中文系的第三教学楼。
新诗研究所下设一个学生社团,叫五月诗社。我是五月诗社的首期会员,每周六,会员们带着自己本周创作的诗歌到研究所去朗读,大家倾听、品评,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最后投票确定本周诗歌之星,研究所会奖励获得诗歌之星的人一本诗集。那时候写诗很卖力,为了在一个句子中安放一个恰当的字,会围着操场走很多圈儿,边诵读边斟酌,直到满意为止,当完成一个自己得意的作品时,就像谈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恋爱一样,真的有一种心灵战栗的感觉。
后来,在五月诗社诗友交流中,发现自己其实不适合写诗,连生物系的都比我这个中文系写得好,他们所写的诗歌生命感很强,而我所有诗作都是在理性的控制下完成的,常常带有游戏的性质,很难产生那种感人的力量,所以,本想用诗歌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结果以失败告终。
于是转身写诗评,成为五月诗社的特约评论员,毕业论文是《小诗论》,毕业后,在各微型诗论坛混,发现他们竟然把我的《小诗论》作为会员需要阅读的诗歌理论,也常常被那些想要建构诗歌理论的人引用,在这里稍微获得了点儿存在感。
在大学的现代文学课上,老师宣布期中优秀论文,当宣读到曹晓丽老师的论文时,老师大加赞赏,说论文写得像散文一样美,实在不简单。而对我的论文的评价只有一句话,这篇论文有点意思。当时,颇为不服,下来就给曹老师写电子邮件,后来就走到了一起,再后来我就封笔不写了。当时最大的享受就是闭着眼睛听曹老师读她的文章。我在给曹晓丽老师的一本书撰写的序言中写到:
草儿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如同她的呼吸,随着情绪的起伏自然地流泻而出,而没有任何写的痕迹。从草儿笔端流泻而出的每一颗字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就像一个临窗而立的江南女子,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透着她时时变化的情绪,而这情绪不知不觉地感染着你。
读草儿的文字是她的朋友们的一种享受,而听她读自己的文字,则是我独有的耳福。
二、为工作而写作
放弃写作几年后,也就是毕业后的第二年,几个好友相继在网易开通了博客,从事教育的我和曹晓丽,出版社的王君,从商的雪狼,还有雪狼在电台做主持人的朋友,几个人相约一起写作,互相评论,玩儿得快意,核心依然是曹晓丽,阅读量最高的也是她的文章,因为她的文字中总有一种温暖的力量,像粘合剂一样,把大家粘合在了一起。
2007年,我带第一届高三,讲的最困难的是诗歌鉴赏,高考选择的诗歌文本有个规律,即一流诗人的二流诗歌,或者二流诗人的一流诗歌,诗歌鉴赏词典里没有,网上除了答案分析和诗句翻译,再也查不到更有用的东西,于是开始老老实实地一首首一句句自己分析,把这些鉴赏文字发在博客上,博客浏览量迅速飙升,篇篇过万,终于超越了曹晓丽老师,颇有成就感。
2010年,离开毕业后的第一个单位,进入报社,除了偶尔写写简短的消息和整版的人物通讯之外,就是修改各下属单位投来的稿件,质量比学生的作文很差,但又不得不发,很讨厌,工作之余,也给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写写传记,稿费比工资多,更重要的是和这些成功人士的深入交流,获得不少智慧。为了给一个果业集团的老总写传记,了解了运城水果走向全国,出口世界的整个过程,收获颇丰。
这段时期,让我从另外的视角观察教育,比从事教育时期看得更明白。
2012年,当报社总编准备把主编的位置交给我时,我却选择了离开,总编有个条件,必须在三个月内给他带出一个能够接手主编任务的后继者,三个月之后,任务完成,离开报社。
2012年7月1日至8月19日,属于我的闭关时期。我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每天凌晨四点钟起床,撰写一篇关于高考诗歌的鉴赏文章,每篇字数保证在2000字以上,四十天左右的时间,完成自2010年至2012年的高考涉及的所有诗歌的赏析,带着书稿进入毕业之后的第三个单位康杰中学。
进入康杰中学,一方面兼职办公室的工作,写各种公文和应付检查的材料,以及领导的讲话稿;一方面带班上课。因为领导的支持,和几位同仁做起了运城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会,一时间竟然做得风生水起。同时开通了研究会公众号,撰写与语文教学相关的文章,并同时在《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师报》上发表文章,第一篇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文章是关于课外阅读教学的,教育报用三分之二的篇幅来刊载,成为当年康杰中学校园十大新闻之一。2013年,自己的第一本著作出版,销量三千册。后来这本书还上了QQ阅读的推荐榜,网友的评价还不错。
2014年,康杰中学年底,康杰中学召开全省教学改革会议,要做一个宣传视频,需要写脚本,前期制作需要语文教师撰写案例,最后由我辅助省电教馆的编剧制作脚本,期间,编剧和校长发生冲突,冲突的核心是,校长希望详细地介绍改革的成绩,而编剧却将资料大幅删去。在与编剧聊天时才明白,电影语言和文本语言是不一样的,电影语言运用的时板块思维,而文本语言使用的是线性思维,以前在大学上过电影欣赏课,知道点儿电影欣赏的知识,但直到本次参与脚本制作,才豁然开朗。所有形式差异的背后,都是思维问题。
这次活动之后,我的写作观才真正转向实用写作,我们研究会下设有一个河东读写社,那时我给学生开过广告词写作,我们读写社的招新广告就是学生写的,后面还涉及导游词、时事评论、游记等写作。
三、为生活而写作
一般人认为,写作就是文学创作,是去功利的,但我却不这样认为,写作是一项技能,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我有交往恐惧症,不善于与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所以只能采取文字交流,以前,每到曹老师生日的时候,我就写一首诗,你知道么?一首诗可以省很多钱,关键是对方还很喜欢,去年,我将这些年写给曹晓丽的诗整到一起,竟然有十几二十首,这也是一种情感经历的见证。
不仅给曹老师写,当岳父母搬迁新居时,我也写了一首,这首诗现在还挂在岳父母新居的墙上,每当有亲戚同事朋友来拜访,看到墙上的诗,岳父母都会很得意地指着墙上的诗说,这是我女婿……
白塔山下,旭水河边,福(佛)运千年。乙未喜乔迁,风景无限:春花呈艳秋雨缠绵,云流相伴,星辰献言:二老开心度晚年。身长健,愿有南山寿,百岁等闲。
今朝高朋满座,万千心事心头过:想少年壮志,气冲斗牛;中年事业,桃李神州;晚年心情,酒圣茶仙;更有儿孙孝膝前。不消问,身后谁叙之?玉树芝兰!
我也经常给领导写诗,为什么?这就不解释了。看诗:
贺……
张建文
高路入云端,无限江山。河东大地换新颜。而今从头越,壮怀激烈!盛事当追忆,奇功待重建。万物维新利贞言。他日需效力,执辔鞍马前。
这是领导升迁之后,我的贺诗,你看这马屁拍的,你看这忠心表的,然而,我是真心的。
题赠朱岩老师
张建文
杯中乾坤藏日月,笔底波澜动鬼神。
圈点勾画深有意,片言点化取经人。
这是写给我尊敬的前辈的,他可以说是我见过的“学高为师、行高为范”的杰出代表。
三八节寄张瑞老师
张建文
水泻雅居应无意,提携后辈实有情。
窗开一股清新气,吹醒众芳沁心脾。
张瑞老师,也是前辈,她改变了我的人生观。
当然,更多的是和朋友的唱和。
答傻和尚
诗心不老气更壮,假以时日铸辉煌。
待到长城论好汉,豪饮千杯赏春光。
这类诗很多,时间关系,就不罗列了。最后总结一下,我为何写作?
写作是一种学习方式,比如在听干老师、魏老师、谌洪果老师共读或教研时,我会边听边写,把重要概念记下来,然后加上背景、环境说明以及自己的理解和必要的补充,就可以大体上还原,才不致于仅仅听到一些碎片化知识,甚至误解,这就是干老师、魏老师喜欢说金句,但却不希望大家记金句的原因;写作是一种思考方式,当我对某一问题有困惑时,我就会通过文章来澄清,不能用文章来呈现,思维永远都不可能变得清晰、系统,这就是指尖渡的意义;写作是一种工作方式,我会把我的备课过程当作文章来写,比如晨诵的诗词,我会用文章先解析出来;写作是一种存在方式,比如在深度语文群中,每个参与讨论的人,都是以其本性存在着。
现在,我们的写作指向的是问题解决,比如我们上周的写作主题就是“如何指导学生写演讲稿。”
最后的最后,我用高中时在郑渊洁的小说《智齿》中读到的一句话来结尾:
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一旦开口,你的每一话都可能让我名利双收。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