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首席科学家应邀诊断,结果冠冕堂皇说了一大堆,仍未解决。后来我的一个朋友,小学毕业学历,利用半天时间,最终从根本上查出原因并解决,挽回了公司几百万的损失。
我们很难相信这是事实,但他确确实实发生在我的身边。
我们行业里的一家食用菌上市公司,出现了一个棘手问题,就是蘑菇长不大或者绝收,于是上市公司老总邀请国内最顶级的专家前去解决,专家又带着团队进行诊断,最后从气候上和员工操作上提出了解决方案,老总责令公司高管安排照做,可是接下来三天后问题再次出现。
正在老总忧愁之际,其朋友推荐说:“一位本行业里的民间能手,邀请过来看一下,或许能够解决”。于是老总派专车去接那位民间能手,也就是我的朋友。
我的朋友来到公司,下车后了解情况径直走向车间、菇棚和菌种生产室,经过半天时间的细心观察与思考,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菌种分离,手法有误造成菌株退化!于是就地对公司的员工进行菌种分离培训。接下来的一幕就毫无悬念了,蘑菇长势喜人,不仅挽回了公司上百万的损失,而且为公司下一步生产夯实了技术基础。
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反映了一件悲哀的事实:
我们的科学体系有缺陷,有的科学家或者专家虽然“上了位”,真的是缺乏实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战绩和成果都是在报告上或论文上。
而那些没有学历,却利用一切机会孜孜求索的民间实干家,虽然能够在实际生产中解决问题,但因为没有资质,因为不会写报告,不会做论文,他们永远无法“上位”,既评不上专家又无法做公司的核心技术骨干,充其量只能作为公司的优秀技术工人。
我的观点是:
①在技术人才的评定上应该结合实际,灵活把控,一些民间技术高手应该有资格获得国家的津贴补助,应该受到国家的重视;
②对于专家或科学家的论文成果,不应该以量取胜,应该以之“质”评高低,该应以实际问题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做为科评的重要标准,那些东拼西凑的科技论文应该拒绝刊登或下架。
当然这条路也许不容易走,因为毕竟很多时候要看资质,靠关系,但这条路一定要走,因为没有良好的科学氛围,何来日后的技术强国,又何来经济腾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