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9月,我上高二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年的文科招生数量大幅减少,因此学校决定减少文科班的人数,增加一个理科班,五个文科班的学生可以自愿报名,改学理科。在学校的宣传攻势和父母亲戚的耐心劝说下,我报名去了那个新成立的理科班-高二.三班,班主任还是我高一入学时的刘兆生老师。
当时的二年三班有50多名学生,其中不乏有在文科时学习就出类拔萃的。像王华、刘志刚、马延辉、郭鑫、高志达、纪灵杰等等,在文科班时都是班级的前五名。我在庞启国老师班的那个学期的期中考试是班级第四名,期末考试是班级第三名,成绩也还说得过去。其实我也知道自己的强项在文科,但是那时候还是年纪太小自己又没有主意,被学校和父母一说就去了理科班,结果最后的高考成绩证明了这个决定是错误的,父亲也因为这个事情自责了很久。其实这个事不能怨父亲,也不能怨学校领导,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对国家政策的一些细微变化都特别敏感,所以只能说这是由时代的大背景造成的。在时代的滚滚洪流冲击下,个人的那点得失就像一粒沙子,瞬间就无影无踪了。
我们班的其他同学,尤其是那些在文科时学的比较好的,情况和我基本都差不多。当我们高三重新分班,和其他理科班的同学放到一起学习后,就毫无优势,泯然于众人了。91年高考时我们二.三班里面,就刘志刚考的还行,被北京化工学院录取了;王华考上了青岛建筑工程学院,高志达上了东北电力学院。另外郭鑫以学生会干部身份被保送进了辽宁师范大学,曲丹上了锦州师范学院。本科的好像就这几个,还有几个考上大专和中专的。我和马延辉因成绩不理想,毅然选择了复读,第二年他考到了上海,我则去了杭州。纪灵杰同学是最可惜的,她那时成绩很好,正常发挥上本科甚至重点大学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因为和我们班的倪庆芝谈恋爱耽误了学业,最后走的应该是丹东师专。
三十几年过去了,当年二.三班的同学大部分都失去了联系。我还有联系的一部分同学,包括在青岛的王华,大连的张晓燕,沈阳的龙炬,北京的马延辉(去年病故)、郭鑫、刘志刚,丹东的高志达、宫淑华,盘锦的齐秀娟,甘肃酒泉的金杰,还有岫岩的纪灵杰、谷丽、何庆辉、曲丹等少数几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