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运
我们组建团队的时候,一般会把团结协作放在第一位,除此之外还会把向心力和凝聚力作为组建团队成功与否的标准。
如果把我们每个支教点当成一个团队,而且是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团队,那要管好带好这样一支来自五湖四海,年龄差异非常大的队伍,对于领队来说简直是个巨大的挑战!
在培训结束的时候,我们都写了底线探问,其实就是在整理和收集我们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但在我看来,这些资料远远不够,既然是大家搭伙过日子的,必须把成员的身体情况,生活习性,个人喜好都应该归纳成册,便于领队及时了解成员的情况。
比如每个人的生日,年龄,喜好,能力,特长,在饮食上的一些禁忌,如何做到让每个人都吃得舒心,在工作分配上的均衡,与队员的沟通和协调也是考验领队的能力!
我以前遇到过一个领队,我们一起下乡去送衣送物送书给学校的学生,他话不多,但每次说话都是拿出小本本来读,某某早上五点就来搬书了,某某捐了多少钱,某某放弃假期来干活……总之在他的本子里写满了每个人的付出,而偏偏没有写他自己。
在吃饭的时候他照顾到了每一个人的喜好,即使有的人是来蹭吃蹭喝的,但他还是用他的高情商和个人魅力把这些人转变成为团队力量,在后来的一系列团队活动中,这些蹭吃蹭喝的人比谁都积极。
我认为团建中的领队并不一定专指某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小的领导班子,用两三个人的力量去感染所有队员,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温暖和感动,并愿意为这个团队奉献付出,自然而然形成一股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整个精神层面上,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有温度的队伍中,作为队员的我们又需要做些什么呢?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自律的人,在一个团队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主动打扫卫生间,洗漱台等公共区域,不打探别人的隐私,不干涉别人的喜好,不随便坐别人的床,更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包括放在桌上的抽纸,拆封的零食和各种看似无用的东西。
不过当我遇到一个自律到极致的人的时候,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自律,我们住在一个宿舍,她洗完头发后,没吹干,当时是特别冷的冬天,我看到她头发上滴着水,担心她会感冒,就递过吹风筒给她说,你赶紧吹一下吧,小心感冒。
她看着吹风筒想接过去,突然问道,这吹风筒是你的吗?
我说不是,是阿霞的,不过阿霞的东西就是我的东西,我俩关系很好。
她伸出的手立即缩回去了说道,那我等阿霞回来问过她了再吹。
我说阿霞刚出去,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你拿去用吧,反正又不会少一根毛,用完了放好就行了。
可是她依然拒绝了我的好意说道,不问自取谓之为盗。
于是就这样等着阿霞回来她才问阿霞借了吹风筒。
后来很多时候我发现她及其自律,在宿舍走路永远都是轻手轻脚,说话永远都是轻声细语,手机永远调成静音,梳头一定会走到外面梳,从不钻小团体八卦小道消息,如果谁不小心冒犯到她了,也只是笑而不语罢了。
这是我见过最自律的队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安全距离,即使是睡上下铺的俩个人,不随意进入别人的安全距离内,是需要平时的习惯养成和个人的身心修养。
而一个团队的个人差异,一定会产生很多不一样的问题,之前我听王老师念叨着想磕瓜子,然后我买东西的时候顺便买了一包给她,然后她拉来黄老师一起磕,然后我也加入进来一起磕,我们一边讨论课题一边磕,最多时候一天磕掉一斤多瓜子。
有一天王老师走了,特地给我买了一包瓜子,我说我从来不爱吃瓜子的,然后把瓜子给了小黄老师,小黄老师说,我也不磕瓜子的。
事情的真相是,我们三个人都不磕瓜子的,只是以为对方喜欢磕瓜子,于是陪着对方磕,小黄老师磕完瓜子回去还流了鼻血,王老师磕到喉咙疼痛,我磕到半夜起来找药吃。
这包瓜子现在还静静地躺在桌上,它见证了我们三个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在一个团队中“吃”是最能体现出包容的能量,有人喜欢吃辣,有人一点儿辣都受不了,南北差异,没有谁对谁错,只有互相迁就,互相尊重包容才能体现这个团队的向心力。
也许有人一个月也吃不到一顿自己舒心的饭菜,这是不是需要自由的表达?还有各方面的互相理解和迁就?
没有谁有义务一味迁就你,当别人迁就自己的时候,是不是需要表示感谢?
在上品格教育的时候,我经常跟学生说的一句话是,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压抑情绪到某一瞬间的情绪爆发,其实是对整个团队的伤害,当你在这个团队感受不到自我的时候,离开它的日子就不远了……
在我眼里每个支教老师都是一盏闪亮的明灯,发出耀眼的光芒,只是这光芒应该是拿来照亮孩子们的世界,而不是灼伤同伴的利器,愿每个支教点都是一个有智慧有温度的团体,愿每个老师都能享受这一段生命中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