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惊魂记》:一个分裂人格导致犯罪心理的精神病患者

一、前言

之前写完了希区柯克《后窗》的影评,也是自己的第一个万字长评。影评的方式中,更加侧重于对《后窗》的拉片,分析希区柯克悬疑片的拍摄手法和镜头的运动,人物的位置关系等,而对于《后窗》的解读,特别是精神分析方向的解读较少。

《后窗》的视角,是一个偷窥者的视角,而《惊魂记》中,也出现了偷窥者的视角。比起《后窗》,《惊魂记》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更加典型。

《惊魂记》,又名《精神病患者》,是环球宇宙公司出品的惊悚片,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安东尼·博金斯、珍妮特·利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玛莉恩在浴室中被精神分裂的狂人杀死,之后玛莉恩的姐姐和男友加入警方的调查,在逐步侦查下终于揭露狂人杀人真相的故事。1960年6月16日,该片在美国上映。

这是讲述一个非正常人类的故事,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他的副人格又是如何形成的?他的童年又有怎样的遭遇?他的杀人动机是什么?又有怎样的犯罪心理侧写?希区柯克又是如何进行镜头表达的?…

二、剧情分析

(1)剧情第一阶段——携款潜逃。

一个炎热的星期五的中午,房产公司职员玛丽恩正在和情人萨姆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某廉价旅馆幽会。她年近30,急于结婚,但萨姆无力马上办婚事。玛丽恩对这种偷情式的幽会已经感到厌烦。

这是玛丽恩和男友萨姆幽会偷情的照片,也是影片室内场景的第一组照片。开场就直接来一组劲爆的内容,作为观众的我,还是很乐意继续看下去的。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毕竟情色与性,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之后,玛丽恩便赶回办公室,老板让她把客户的4万美金立即送往银行。她说自己头痛,想去过银行后回家,老板就同意了。她急忙回家收拾行李后,就开车去找萨姆。

玛丽恩连夜赶路,她的耳边仿佛响起老板的怒责声,后悔与负罪感开始咬噬着她的心灵。

在这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玛丽恩的神情在不断变化,从开始的假装淡定,到紧皱眉头。画外音的内容,反映着玛丽恩此时携款潜逃,已经开始产生心理压力了,而看到老板的画面,也是她内心想象出来的。这组照片刻画出玛丽恩的内心压力很大,同时,她也意识到自己携带老板的巨款是犯罪的。

在路边上,她遇到了巡逻的警探,而通过言语交谈之后,警探觉得她的行迹有点可疑,就检查了她的驾驶证。确认无误之后,才让女主玛丽恩离去。

不久后,女主玛丽恩来到了汽车市场服务中心,在旁边的报纸摊上买了份报纸。与车店老板交谈后,她想要换一辆车,而车店老板认为,换一辆车还需要再加700美金,并且让女主试试新车。而玛丽恩直接答应成交,匆忙地开上了新车,甚至落下了自己的行李箱。

之后,便打电话给姐姐,在开车的路上,渐渐下起了大雨。

通过这两组照片,我们可以知道,女主玛丽恩此时的内心非常慌张,整个人的心理压力非常大。

(在当时,700美金是一笔比较大的钱款,正常的普通人一般会和老板讨价还价,也会试试新车是否顺手和安全。)而女主玛丽恩直接跳过了这些行为。

第一阶段剧情,主要讲述了女主玛丽恩携款潜逃之后去过的地方,她的精神状态,人际关系,以及感情经历。

(2)剧情第二阶段——贝茨旅馆浴室杀人事件。

车外下起了大雨,女主玛丽恩驶离公路,把车停在了贝茨旅馆门前。

旅馆生意清淡,接待室空无一人。她瞥见对面高坡黑暗处矗立着一座两层孤楼,楼上一扇亮着灯的窗前闪过一妇人的身影……店主诺曼·贝茨顺石来到接待室,他20余岁,举止略显局促优柔。登记时,玛丽恩随手写下“玛丽·萨米尔,洛杉矶”。诺曼请她住隔壁的1号房,邀请她回头到楼里用便餐。

通过这组照片,我们可以知道,玛丽恩住的房间号,旅馆的房间数,玛丽恩在登记表上的签名笔迹,孤楼上的妇人身影,以及旅馆外下起的大雨。

玛丽恩关门取出装钱的信封,夹在报纸中,放在床头柜上。对面楼里传来了妇人的尖叫声,听起来是那个妇人不允许诺曼带个姑娘来用餐。

不一会儿,诺曼端着托盘下来,他为母亲的粗暴向她道歉。玛丽恩随他穿过接待室,进入了休息室。台灯亮后,她被满屋子的猛禽标本给吓了一跳。用餐时,诺曼谈起了自己既要经营旅馆,又得照顾有病的母亲。

通过这组照片,我们可以知道,此时女主玛丽恩正在和诺曼谈话。而且,谈话的内容有些奇怪,其中,反复出现的“陷阱”、“困住”等字眼。

(正常人很少会向陌生人透漏自己的过去或者心声,因为往往会带有一定的警惕性。而且,初次见面谈话的内容一般都是近期发生的新闻大事或者天气之类的公共话题。)

他5岁丧父,母亲把他抚养成人,因此,他对母亲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后来,母亲有了自己的情人,他劝母亲盖了这座旅馆,但是,情人死了,母亲因此而大受刺激,从此变得精神失常。

这组照片中,出现了猫头鹰、乌鸦等标本,两幅裸体画像,其中的“标本鸟”、“坟墓”等字眼,反复渲染着一种不详、不安的感觉。

玛丽恩问他为何不把母亲送去慈善机构,他怒称那是不负责任的。他说,母亲不是疯子,只是有点糊涂而已。

在这张照片中,男主诺曼的身体微微向前倾斜,而这是一种带有强烈侵略性和攻击性的姿势,这说明,玛丽恩问的问题,对诺曼有强烈的刺激性,使得他的精神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玛丽恩告辞回房,诺曼去查登记表,随后满脸狐疑地走回休息室。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某种欲望和冲动,取下墙上的画框,从墙洞内向隔壁望去。他看见了玛丽恩脱去胸罩和裙子,换上了一件浴袍。

通过这组照片,我们可以知道,男主诺曼透过墙壁小洞,偷窥玛丽恩脱衣洗澡,也解释了之前诺曼打量浴室环境的行为动机。

诺曼扭头望着窗外的小楼,面露恼怒之色,随后挂回画框,走向楼里。玛丽恩脱去浴袍,走进浴室淋浴……突然浴帘被扯开,一把利刃向她身上胡乱扎刺,她无助地挣扎喊叫着,终于倒下……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身影一闪,消失在门外……

这是浴室杀人的经典场景,通过这组照片,我们知道了,玛丽恩当时的无助的心理状态,以及凶手的身影轮廓,使用的凶器,但是,无法看清凶手的具体相貌和面部表情。

良久之后,诺曼怯懦地走进浴室,用浴帘包裹好尸体,仔细清理血迹。

通过这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诺曼处理尸体和清理现场痕迹非常熟练,而且非常地冷静,没有丝毫慌张,这说明他具有先天的犯罪天赋,强大的心理素质,而且,以前也杀过人,有着处理痕迹的经验。

随即,他又把尸体连同床头柜的报纸放入后车厢,沉入屋后的沼泽之地,而他根本就没有看见报纸里的钱款。

在这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诺曼将车辆沉入沼泽之后,由之前的祈祷神情,变为成功后得意洋洋的表情。

通过第二阶段剧情,我们可以知道,女主玛丽恩在浴室洗澡,而被一位面部模糊的女性所杀害,之后,诺曼冷静处理了现场痕迹,并且将玛丽恩相关的物品进行了处理。

那么,到底是谁杀了玛丽恩?杀人动机是什么?为什么要杀玛丽恩?诺曼到底经历了什么?有着怎样的身世背景?

(3)剧情第三阶段——姐姐莱拉出马,私家侦探调查。

玛丽恩的姐姐莱拉找到了萨姆的五金店,要他交出玛丽恩。而玛丽恩的雇主因丢失巨款,也雇用了私家侦探米尔顿尾随莱拉前来寻找。米尔顿驾车沿着公路寻找玛丽恩,入夜后终于找到离费厄维不远的贝茨旅馆。

通过这组照片,我们可以知道,私家侦探米尔顿找到了诺曼,并不断试探他,而诺曼也慢慢变得狂躁和慌乱起来。

当人的眼睛不断望向他处,无法聚焦,或者习惯性地摸摸鼻子时,说明他在说谎。

诺曼否认近期有客,但是,当米尔顿从登记表上认出了玛丽恩的笔迹,指出“玛丽·萨姆斯”就是“玛丽·萨姆”。诺曼只好承认,但说,第二天一早,她就匆匆离去了。

米尔顿轻轻登上小楼,走近卧室,突然房门大开,一个长发疯女人高举尖刀向他猛刺,米尔顿滚下楼梯死去。

第三阶段剧情主要讲述了私家侦探调查,并且因为个人贪欲而被杀害。

(4)剧情第四阶段——久等无果,另有隐情,莱拉和萨姆再探旅馆。

莱拉和萨姆久等米尔顿无果。萨姆找到旅馆,里面空无一人,他们不知道此时正忙着将侦探的汽车沉入沼泽。

两人又连夜去找司法官钱伯斯,钱伯斯电话询问,诺曼告知米尔顿早已离去。法官告诉莱拉:贝茨夫人八年前就死了,她得知情人另有妻室,便偷偷下毒,诺曼发现他们双双死在床上。

诺曼接电话后神情紧张,他把母亲抱到地下室藏了起来。莱拉和萨姆扮作夫妇到旅馆住下,从登记表上他们得知,玛丽恩曾住1号房,便偷偷溜进去四处搜寻。最后,在马桶边找到一小片碎纸片,上面隐约显现出“40000”的字样,两人断定诺曼谋财害命。莱拉决意找到贝茨夫人,从侧面了解情况,萨姆负责缠住诺曼。

莱拉潜入小楼,四处不见人影。萨姆套诺曼的话,时而问他母亲是否死去,时而问他是否见到4万美金,诺曼几乎要被逼疯了。当萨姆说贝茨夫人会讲出钱藏何处时,诺曼猛然惊醒,他用烛台击昏萨姆,转身奔向小楼。莱拉下楼时,看见诺曼奔来,急忙躲到地下室门口。诺曼奔上二楼,莱拉则推开了地下室门。一个女人背对门坐在高椅上,莱拉走近手扶椅子,椅子机械地转了过来,一具干瘪的女尸猛然面对莱拉,吓得她魂飞魄散,尖叫不已。

忽然,她背后也发出一阵吼声,诺曼头戴一副蓬乱的女人假发,身穿母亲的高领衫,高举长刀向她扑来。萨姆及时赶到,和诺曼扭打在一起……

(5)剧情第五阶段——揭秘时刻,心理专家的分析解读。

在这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诺曼对于苍蝇停在手上而没有任何反应,(而我们正常人对于苍蝇有一种厌恶心理,会进行驱赶。)这说明诺曼已经开始向“非人”进行转化。

警察局外人头攒动,心理专家走进办公室,向大家宣布了鉴定结果:诺曼现已不存在,他的思想言行完全变成母亲的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后来,母亲有了情人,诺曼痛感被遗弃,便将两人毒死。弑母后,他从棺材中偷了母亲的尸体,加以处理。而他的人格逐渐分裂为二,他替她思考,模仿她说话,他思想的这两部分交替支配他,双方可以对话,有时,他还装扮成她,按照她的意思行事。他在这种精神状态中,先后杀了三个姑娘,一个男人,现在母亲的人格已完全占据优势。

在监牢中,诺曼以母亲的声音说话、以母亲的身份思想……

三、镜头分析

这部电影的视听语言,也是非常典型的。

(1)浴室杀人镜头

45秒内组接了78个刀、人体、喷头、浴缸的近景和特写镜头,但就其视觉画面来说,却没有一个刀刺中人体的血腥画面,然而在声音上,观众却听到了刀子刺入人体的惨烈声音。特写把凶杀推到了眼前,快速切换令人头晕目眩、不诉诸画面的暴烈而完全靠蒙太奇产生的心理作用,征服观众的镜头后来成了西方惊险片、恐怖片的经典场景,有的影评家甚至把它与《战舰波将金号》中敖德萨台阶段落相提并论。

这是特制的花洒镜头,镜头画面的线条呈放射状,给人一种强烈的不适感和眩晕感。

这是女主玛丽恩浴室搏斗时的口部特写镜头组,通过这组镜头,我们可以知道,此时玛丽恩正在尖叫,非常地恐慌。

这是手部和胳膊的特写镜头组,我们可以看到玛丽恩倒在浴缸中,双手微曲,呈放松状,手指逐渐变得僵硬,同时,上前伸手,这是呼喊救命的肢体动作。

这是腿部特写镜头组,通过这组镜头,我们可以知道,浴缸中有许多血迹,花洒中的水在不断流出,最终玛丽恩倒在浴缸中。

这是玛丽恩和凶手搏斗的特写镜头组,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浴帘和花洒水的遮挡,我们只能看到凶手的脸部轮廓,手上持有的凶器形状。浴室中的灯光,处于昏暗模糊状态,凶手处在黑暗阴影当中,增强凶手的神秘感,带动观众留意凶手的细节动作,同时,对画面和叙事,进行合理推测。

这是女主玛丽恩倒在浴缸中的头部和全身俯视特写零头组,此时,玛丽恩身中刀伤,但尚未死去,最后无力坐在浴缸中。

这是腿部和腹部的特写镜头组,我们可以知道,玛丽恩腹部被尖刀刺入,说明玛丽恩受伤的部位,以及浴缸中血迹的来源。

通过这一系列的镜头组的段落叙事,我们可以知道,希区柯克从女主玛丽恩的口部、头部、双手、双脚、腹部以及俯视全身等肢体进行特写,交代了玛丽恩的受伤部位、血迹的来源流向、心理状态、凶器形状、凶手轮廓、死后的躯体状态等。

干脆利落,却又极富信息量和镜头表现力,而这一快速剪辑,又给观众极度的刺激感和满足感。浴室洗澡镜头,本身就带有一种私密感与窥探欲,能够快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代入感。

(2)浴池漩涡与眼球运动的相似体转场

开始时浴池的漩涡轮状,然后不断地推镜头,将漩涡放大的同时,拉近和观众眼睛的距离,直到被完全吞噬,一片黑暗,给观众一种黑暗的恐惧的不安感。再之后,又不断拉镜头,使观众逐步走向光线部分,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再然后是人眼的瞳孔,在人眼瞳孔中,我们可以看到与浴池漩涡重叠的部分,浴池黑洞缩小为人眼瞳仁,最终看清人眼的主体与身份。

在这个转场镜头中,观众留有片刻的时间处于黑洞的状态中,加深观众的不安感和不确定感。

玛丽恩入浴,希区柯克以高调摄影赋予其洗涤罪过的含义。浴室本是住房中最隐秘、最安全的地方,因为这时镜头已经成功地将观众引导到玛丽恩的认同:自己赤身裸体在沐浴。凶杀忽然发生,这就极大地加强了给观众带去的心理惊吓。玛丽恩被害后,血水成漩涡状淌进地漏,下水孔的特写镜头随即幻化成玛丽恩一只瞪圆的眼睛,仿佛她不理解这疯狂的世界。而此时的观众也被凶杀震得目瞪口呆,这圆瞪的眼睛同时道出了他们的惊疑。

(3)荒凉的孤山古堡

哥特式古堡是惊险片从哥特小说继承来的视觉环境,诺曼居住的这个山崖上的古堡式小屋在电影中出现时大部分都是阴暗的夜景,视觉上是暗调子照明,画面显得幽暗阴森。这种环境设置和照明处理暗合了本片对人类心理中幽暗面的探寻

(4)诺曼偷窥眼部特写

这是诺曼偷窥玛丽恩浴室洗澡的特写镜头,偷窥欲望是希区柯克时常处理的一个心理症候,但希区柯克的偷窥往往不是那种人物性欲的外化,而是更执着于探索人类对自己内心阴暗欲望的恐惧。

(5)“母亲”人格与“诺曼”人格重叠镜头

本片主人公诺曼是一个分裂人格导致犯罪心理的精神病患者。希区柯克经常在影片中略为简单化或者夸张地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用作剧作重要基点,而找准演员更是人物得以呈现、影片得以成功的重要步骤。

在这组镜头中,“诺曼”人格和“母亲”人格重叠,进一步暗示了诺曼的“非人”状态。

(6)警察询问镜头

这是警察询问女主情况的特写镜头,此时警察戴着墨镜,紧贴车玻璃,靠近镜头,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和审视意味。

(7)诺曼的脖子特写镜头

这是一个非常规的脖子特写镜头,下巴处于黑暗状态,能够看清诺曼的左脸颊面部细节,颈部与喉部的肌理构造,无法看清正面的脸部细节。

同时,他说“玛丽·萨米尔,真是个有趣的化名”,暗示着他对玛丽恩的幽暗占有欲。


四、电影评论

(1)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使用

“诺曼”在英文中有“非人”的含义,以此暗示他不是正常人。诺曼童年丧父,母亲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使他形成了强烈的恋母情结。母亲有了情人,他对母亲的排他性占有欲受到压抑,产生变态。

对失去的恐惧导致谋杀,谋杀成为毁灭性的占有,恋母(谋杀表明爱到极致)弑父(母亲的情人即亚父),这实际上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变体,就是说在弑父的同时,因为对母亲的极度爱恋而将母亲也杀掉。

为达到欲望的满足,在痴迷癫狂中他把母亲尸体制成“标本”供奉起来。他的人格也一分为二,一半是自身,一半异化为母亲。母亲通过他而“复苏”,“母亲”对儿子的病态占有又压抑了他的人际沟通,特别是他与异性的交往,他的窥淫癖(偷窥玛丽恩更衣)便是被压抑的情欲的宣泄。谋杀玛丽恩满足了双重人格的双重占有——“母亲”没有失去儿子,诺曼“得到”了女人(一种变态地得到)。

而萨姆和莱拉在旅馆的行动。把诺曼逼到了极点,双重人格的脆弱平衡终于崩解了,“母亲”那一半完全占据了优势……这样的情节离奇而又可以常见案例和理论学说加以解释。最后精神病专家的解释是假定性的、夸张的和满足电影虚构的,但由于叙事的贴切,还是让观众有享受惊悚之后收获那种豁然开朗的快感。

希区柯克首先用他精熟的窥视角度和主观镜头,以及轮流强迫观众注意动作细节的“分解蒙太奇”手法,“引导”观众对玛丽恩产生了非常密切的认同关系——她作为观众的窥视对象(这位漂亮的女子在多个场景中身着内衣),承担着每个人隐秘的窥淫欲望与犯罪感。对这个有着明显道德缺陷的女人(与有妇之夫偷情、私欲强烈、撒谎以及贪图不义之财),我们平时会伪善地施与道德惩罚。希区柯克却轻易地让我们在影片中与她一起担忧(出逃时遇见老板)、紧张(被警察盘问)、恐惧(见到诺曼那些狰狞的动物标本),又别有用心地让我们与她一起感受回归道德戒律后心理压力的解除(明白了与萨姆关系中的问题不在于金钱并打算归还钱款)。

正当我们在心理上已经如此之深地介入玛丽恩的行动世界时,希区柯克以恋母情结为借口“谋杀”了她。观众已经组织好的欲望替身突然被强行移开,商业电影的传统叙事面临着被解除整套认同机制的危险。然而,希区柯克已经世故地为我们准备了解决方案——从诺曼窥探玛丽恩而建立的观众欲望与犯罪感的代理人角色继续发挥作用。我们真切地在诺曼与“母亲”阴暗的噩梦世界(在视觉上是那座恐怖的鬼屋)中继续漂泊,此后叙事的动力完全来自对诺曼的探究。

而叙事与观众的关系则系于诺曼能否掩藏好一切(包括他“恋母”引发的双重人格)——我们又一次认同一个罪犯,而且这回还是一个带有严重“俄狄浦斯情结”的人格分裂者。希区柯克在一部影片中如此集中地挑逗了我们的窥淫癖、犯罪欲望、俄狄浦斯冲动和“自居作用”(心理上取代双亲中某一方的自我暗示),却是通过巧妙编织的故事情节让观众在无意识中完成。

(2)微表情心理学的使用

①在玛丽恩和诺曼坐下谈话时,我们可以看到诺曼的十指交叉紧扣,说明当前的事情可能已经变得很糟了。当遭遇到重大事情或者产生了巨大变化时,很多人习惯于将十指交叉紧扣,这是人们在极度不自信或者重大压力的情况下,一个下意识的动作。

②在诺曼和侦探谈话时,用右手遮挡半边脸部,挠抓耳后,这是一种心虚、想要说谎的肢体动作,说明诺曼渐渐变得不安、处于焦躁中。

③诺曼将车辆沉入沼泽后,嘴角微微向上拉扯,这是一种偷偷做事成功后,自我满足的快感。

④最后镜头中,诺曼人格彻底“母亲”化,眼珠在不定转动,这是一种不舒服、不安的心理状态。

关于微表情和肢体动作,这部电影中,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希区柯克在这部电影中微表情与肢体动作语言的使用,让观众的观影体验更加沉浸式,同时,伴随着恐怖音效的运用,让观众有种体验鬼屋恐怖的刺激感。

而这也导致了这部电影中的细节镜头与特写镜头很多,从而真实还原犯罪情景的现场,而这种破案的侦探体验,让观众再次代入某种角色,充满参与感。

(3)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的使用

拉康将人的自我意识产生化为三个“镜像阶段”,即前“镜像阶段”(婴儿在出生之后约6个月)、“镜像阶段”(6个月到18个月)、“镜像阶段”结束(18个月左右)。

前“镜像阶段”,婴儿一落地,面临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这与他原本在母亲子宫中所享有的自足状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精神分析认为,这是人类最初的一种挫折。

婴儿在出生后的6个月内,只能被动得接受外界的作用,如视觉影像和声音的影响等等。换言之,此时的婴儿脑海中并无统一性和整体性的观念。

②“镜像阶段”,人在“镜像阶段”时期,就有了自我意识,并逐渐开始建立起一种“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然而,这个意识到的“自我”一开始就不是真实的,它不过是一个虚幻的“镜像”。

“镜像阶段”是自我的原型。镜像是自我的开始端。“自我”由一系列连续的认同所构成。

人们最初确认自身的方式,不是对于自身的实体的认同,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究竟是谁,又被一大堆空洞概念(镜像)所包围。

“镜像阶段”结束,婴儿的兴趣就会从对镜像的迷恋转移到试图对工具的控制,和与他人的行为交往中去,“镜像阶段”宣告结束。

通过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图中和玛丽恩说话的实体诺曼是不真实的,而镜子中的“诺曼虚影”才是诺曼自我意识产生的开始。镜中的“诺曼虚影”通过对实体诺曼和玛丽恩的确认,才逐渐意识到自我意识的产生,也暗示着诺曼“母亲”人格的产生。

在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猫头鹰的标本和两幅女性裸体画像。其中的画像充当着和镜子相同的功能,即画中的裸体女性象征着诺曼的真实意识和人格,而实体世界的诺曼是不真实的,也暗示着诺曼的“母亲”人格。

(4)著名电影学者对《精神病患者》的评价

托马斯·沙茨:“它对后来的影片制作的技巧、题材、主题,乃至市场经营策略的冲击,或许远胜于好莱坞经典时期制作的任何其他影片。”

R·F·考尔克:“它可以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美国电影……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影那种普遍的自鸣得意并往往是千篇一律的叙事结构。”

E·惠丝:“希区柯克通过它达到了一种观众介入的新水平……我们直接经验到那种感觉。”

R·伍德:“它所构成的异化效果具有如此的粉碎性……是在观众参与技巧上的最高成就。”

希区柯克:“这部电影的制作,就我来说带有消遣的意思;它是一部好玩的影片。我们带领观众所经历的那个过程,更像是在集市上带他们走过一座鬼屋。”

五、总结

《惊魂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电影生产中的商业生产规约与个人化的艺术取向之间的内在紧张和矛盾的绝好标本。对两者进行调和以及求得两种倾向的影片在产量和收益上的平衡,正是大制片厂时代结束之后,好莱坞秉持至今的运作策略。

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惊魂记》的赞誉,恰当地应和了“新好莱坞”从经营方式到叙事格局的全面转变。“经典好莱坞”时期,电影生产遵循成规生产和经济原则,为讲述故事发明了一整套最为便捷,也最易控制的电影叙事方法。在最表层的意义上,这种方法总是设置一个有明确心理动机的个人,故事的发展以因果关系维系于这个“主角”,表现他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顽强努力。

这种叙事方法还包含了一种影像策略:通过伪装成不在场的摄影机和流畅精确的场景转换,使观众总在最有利的地点和时间,看到他们想看的事情。

多数电影学者认为,《惊魂记》对这个“经典”成规产生了颠覆作用——它复杂的故事结构和风格化的影像系统,迫使观众更为敏感地对待影片故事的讲述和阐释方式。观众必须放弃以往舒适而被动的看片经验,在故事的过程中,无所适从地调节自己的观看状态和道德立场。在《惊魂记》中,希区柯克奇妙地改写了类型规则与观众之间的心理契约,同时改动了其中所隐含的道德编码。

正是在这些心理机制的、技巧的甚至道德的层面上,希区柯克成为好莱坞从经典时期向现代时期转型的标志性人物,他对现代主义元素进去“新好莱坞”产生了无人可及的、具有原创性的影响。同时,《惊魂记》不仅为恐怖片的各种亚类型提供了实验的可能(如60年代以后那些著名的凶杀片、惊悚片和神秘主义鬼怪片),而且,在视听语言的营造和叙事技法上为“新好莱坞”及诸多影片提供了范例和灵感启示。

六、后记

终于快要写完第二篇万字长评了,这也可能是最后一篇万字长评。

通过这次的影评写作,知道了自己更多的知识与理论的不足。比起第一次写的万字长评,这次的影评写作,虽然有点进步,例如排篇布局、节奏控制等。

更多的是,不太想写,或者说,写得太多太长,有点重复累赘的感觉。说到底,还是自己的知识贮备不足,有些想当然了。

在写作过程中,一开始就产生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就总想着往后拖,也许拖着拖着也能完成,但恐怕的是完不成。

或者说,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而写?似乎也不太清楚。写这篇后记的目的,也是为了弥补一千字的不足,相当于凑字数。

其实,想了想,3千字到5千字,就差不多说完想要说的东西,继续往后写,想着还有一半,会非常痛苦。也许这种痛苦有利于成长,但是,不想要继续经历。

而且,凑这一千的字数,也感觉非常难熬。不写这一千字吧,强迫症发作,也不好意思称这是万字长评之类的。

没错,你没有看错,这一千字,完全是为了凑数,而且还不好凑。又不好另起标题,断断续续地写,又非常痛苦。

写完一看,好家伙,还有一半,虽然一半只有500字,但是,感觉好漫长。写吧,继续写吧,哈哈,感觉这样碎碎念的,也挺好玩的。一边诉苦,一边又自娱自乐。

希区柯克的电影,虽然知道很经典,有很多东西要说的,可惜自己还只是个半吊子水平,写的东西勉强能看。

这部电影也是希区柯克的标志性作品,也是他被称之为心理惊悚片的鼻祖的作品。

在这部电影中,似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坏人。

男主诺曼坏吧,可是也算是一个可怜人。虽然他杀了人,可他悲惨的身世经历,又让我们谅解,不是那种让观众咬牙切齿、恨不得画圈圈诅咒的对象。

女主玛丽恩虽然犯了罪,但是,最后的时候,又翻幡然醒悟,可惜,却没有一个好的结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男主诺曼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某种劫难,你我都不知道他何时来临,何时出现,又会何时再来。而女主玛丽恩,就像我们这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人,虽然在道德上有瑕疵,但是,又能让你我原谅。

不知不觉间,还有200多字,就可以写完了,终于不用再这样大段大段地写了。而且,还是没有故事内容的废话,写得不忍直视。

比起上次写的废话,这次写得更加痛苦,就好像上次就把废话写完一样,现在只能挤牙膏一样,一点点地冒,一点点地挤。

看来,以后想写万字长评,需要慎重考虑了,不能随便飘,也不能瞎浪,得称量称量自己的墨水。

有的废话,写着写着就写完了;有的废话,写着写着还没有写完,只能明天再续,而明天,谁也不知道明天在哪?

【参考资料】:

郝建——《类型电影教程》

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语言》

陈璐——《微表情心理学》

杨宁——《美学原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271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75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51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53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5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4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0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6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78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1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3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7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