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话说自己下周将会去新公司入职,面对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如何快速融入团队、发挥价值,进而脱颖而出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在翻阅了收藏的《逻辑思维》的文章——《快速融入新团队的行动清单》后,结合以往的工作经历,有了以下的一些思考,仅供大家交流哈。
抛弃存量,刷新认知
我首先想到的是抛弃存量。
有句很文艺的话这样说: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过去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
那么,对一个职场人,我的理解是:
你的工作习惯中透露着过去待过的公司和做过的事。
过往的积累可以是一个职场老人对新人的优势,但也可能是劣势,毕竟环境不一样了呀!
记得第一次换工作时,虽然上下两家公司都是用敏捷开发的模式做项目管理,但是对每个Sprint周期计划的任务是否一定完成这个点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自己当时是调整了好久才转过劲来。
那么,这里的调整是抛弃存量就够了吗?
不然,你还需要刷新认知。
我后来意识到的造成这个不同的一个因素是项目规模,明确的任务截止期限是为了协调多团队跨组织的同步,它会简化不同团队间依赖的管理。在小团队独立开发的项目上,对项目进行中的功能交付就没那么严格了。
在新环境下,一切都变了,如果不能及时的刷新认知,停滞在过去的思路里,你将无法快速融入新公司。
抛弃存量,刷新认知是打开自己,融入团队的第一步。
主动交流,主动反馈
在新环境里,最大的变化就是同事了。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多交流,才能快速的相互了解,然后熟络起来。
一开始,自然会聊些个人话题,有心的寻找一些共同点会是个不错的开始。谈些通用话题,例如:房价、理财,和有孩子的事聊聊育儿经之类的,也可以快速的聊起来,毕竟这是每个人都关心的吗。
相比之下,我更关注工作中的沟通。接到任务后,要足够了解背景和目的,有条理的提问和分析,是展示自己逻辑思考和工作方式一个方式,还可以快速的让同事建立起对你工作风格的印象。在不给别人造成麻烦的前提下,请教他人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哈。
在逻辑思维的清单中,提到了主动分享这一条。这其实是我以前的经历中做的不好的地方。当时的关注点是在分享上,而自己觉得没啥好分享的吗。而如果把重心放到主动上,那么,其实是增加了自己曝光的机会,可以让别人从其它的侧面了解你。
这也提醒到我,交流的重点不仅是内容和方式,更在于是否主动。
没人会忽视工作中交流的重要性,但是提到反馈,缺少反馈或者反馈不及时,却是很容易忽视的一个点。
回顾以往的工作经历,如果要列一个不爽清单的话,我排在首位的会是一封邮件发出去后,石沉大海,没有反馈了。
关于反馈,罗胖有句话说的特别好,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
做到这三句话,如果事情做的还不错,你在别人心中,一定会留下靠谱的印象。
当把反馈和主动连接起来,比如定期的找上司聊聊工作情况,那不仅是你单方面的汇报,更可以获得来自上级的反馈,顺便加强了沟通,何乐而不为呀。
总之,交流和反馈相辅相成,主动是把二者价值最大化的催化剂。
成为让团队变得更好的人
做到上述两点,可以让一个人融入团队,但是还不足以让一个人脱颖而出。
让我们逆向思考一下,你加入的这个团队为什么招你进来?
我的经验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要么是事情多做不过来,缺人了;要么是团队中有人离职了,需要有人补上这个空缺。少部分情况是,团队中恰好缺少会某项技能的人,而你正好会。
如果你只是承担了团队做不过来的事,填补了空缺,那么就只是达到团队了期望而已。要脱颖而出,就要做些事情超越这个期望值,成为让团队变得更好的人。
这件事看起来很难做到,但还是有一个突破口的。那就是在接触新的工作内容的时候,借着“旁观者清”的优势和以往的积累,敏锐的捕捉一些机会。
自己在第二份工作的开始阶段,发现当时的团队没有使用持续集成的工具在统一的环境下交付测试,测试还在通过访问开发人员机器上的网站验证功能,结果开发之间互相break情况经常发生,项目质量也无法保证。
询问后才知道,大家也很希望改进现状,只是因为一些原因没法得到系统组的支持,组内也没人来搭建持续集成的环境。于是我利用一开始相对轻松的时间,使用teamcity搭建出持续集成的环境,瞬间提高了团队的工作效率,一时间大家都纷纷叫好,也因此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结合得到专栏《吴军的谷歌方法》的005封信,超越期望的关键在于发现并达成高量级的事情(量级的高低可以类比成芝麻、橘子、西瓜、大象、地球、太阳系和银河系,量级越高差距越大)。
结语
在上一篇文章,我寄语30岁的自己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相比于确定的过去,将来的不确定性,让人期望,也让人畏怯。
不畏将来,不是盲目自信,而是事先充分思考,做好准备。
那么,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