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们又一次共读《童年》。
这本书暑假我们一起读过,也做了导读单,唯一不足是我们没有分享交流。
上两周,班里出现读不良书籍的事情,为了引导他们,结合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我们重拾这本书。
一开始,布置每天读两章,有一部分孩子觉得读过就不再重复,周末时,布置读书作业,根据前四章内容制作人物卡(人物、主要事件)。周一,我们进行了简单交流,不符合要求的进行修改。
昨天,根据前四章内容,布置了制作情节曲线图。正好我们在教材上刚学过小说,对故事情节有所了解,这样的作业,正好把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
今天,英语老师给我调课,正好有时间进行分享交流。
先在小组交流,大家互相评价,修改。
有的小组是随机选了一个人分享,有的小组是推荐分享。特别是子宁小组,他们是我不小心漏掉,当我问他们谁愿意分享时,子宁主动上台。这个孩子本是沉默寡言,这学期,特别积极,学习也很努力,这种态度值得称赞。
在分享时,有的学生是粗线条,抓住了大的情节。有的学生比较细腻,有特点的小情节也找出来了,有的学生不仅列出了情节,也标注了当时作者的心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小说的解读,感悟都是不一样的。
“学而不思则罔”,在后面几个学生在分享中,还提到了自己的不足,觉得自己的情节曲线图制作的不够详细,不够严谨,需要修改。这是学有所思,很好的学习习惯。
分享结束,让学生修改自己,这样就更完整了。
从学生的分享中,我能感受到他们这段时间在教材上学到的知识技能,都运用到了课外阅读中,这就是语文学习。学生学语文的目的就是学语言文字,就是学习表达方法,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除了这样大的分享,还有简单的分享,比如,说说你今天(或昨天)读了哪些内容?最喜欢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每次早上健步走的时候,就是我们交流最快乐的时候,锻炼,学习两不耽误。有时候,也会在课间交流,我都会先说自己喜欢的片段(或情节,或对人物的评价),也会装傻,让学生帮我解疑释惑……总之,用各种方法让大家交流读书所获。
读有要求,读有分享,这样的阅读对每个学生都是促进。
整本书阅读,一直探索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