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面对美的降临,有两种态度:追求它,或者毁灭它。
追逐美的过程是恶不断褪去自身的过程,毁灭美的结果是恶成为自身的结果。
《裂缝》(《Cracks》)就是一部展现美,并且同时撕裂美的影片。
影片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所女子寄宿学校。
这所女子寄宿学校,坐落在一座临海小岛。正因为学校的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才令人不会讶异于该校的严格校风。
通向外界的路,在延伸至海边的途中,被树木掩盖,被山脉切断。一日一班的海船,仿佛停止在海上,永远也不会驶向彼岸。
老师和学生同是被家人遗弃在孤岛之上的人,却也彼此对立。
这群弃儿远离人群,远离世界,她们所恪守的校规不过是自娱自乐的玩具,不过是消费时间的无形物品。
而凌驾在严格校风之上的,绝不是自由与美,而是恶与黑暗。
恶与黑暗,它们在人性中自然生长,囿于制度之中。影片中的角色们依次携带它们登上人生舞台,优雅地表演着自身的狰狞与邪恶。
结局是各自永堕于黑暗的深渊之中,在精神的荒原上流浪。但毁灭美的过程比美被毁灭的结果,更让人触目惊心。
影片中角色所显现的美,和所体现的恶,虽然清楚,却又模糊。人物经由光的照射,被明暗交界线割裂开,美则美矣,却不真实。
不管是向学生撒谎,将自己塑造成见多识广、生性洒脱、自由勇敢的 Miss G。
还是象征美好,让梦幻走进现实的女神,一位西班牙公主,Fiamma。
再或是极度渴望爱与被爱,性格乖戾的,满是嫉妒心的女学生,Di。
画面营造和呈现的不真实感,源自于观众在美与现实之间保有的距离。因距离形成的巨大落差,让观众不时地从影片中抽离。
美,不仅能引起人在感官上的愉悦与享受,也能牵动人对现实的抵触情绪。
这种不断加剧的矛盾,在如同天使一般的 Fiamma 的美中体现得尤为明显。Fiamma 的美,是脆弱的极易折断消逝的美。
影片中 Fiamma 的美好,通过她的服饰、形体,具体的展现。
当其他人被暗色调的衣裳淹没时,Fiamma 总穿着暖色系或者淡色系的服装,端庄优雅地坐立、奔跑、行走、躺卧、微笑、流泪……
她的一颦一笑,来自阳光与温暖,仿佛晨间的青草上未滴的雨露,也仿佛林间清晨未散去的薄雾,让人打从心底的怜惜。
Miss G 对 Fiamma的爱与敬畏,是同观众一样,始于被 Fiamma的美所折服,却终于由她自己的爱欲和自卑产生的极端的变态心理:
Fiamma 是 Miss G 幻想中的自己,得不到,便毁掉。
在 Fiamma 未进入学校之前,Miss G 带领着一支女生跳水队,活得张扬而自我,无畏且真诚。
Miss G 不断同她的跳水队的学生述说她独自旅行的经历,在学生仰慕的、敬佩的言语和目光中,找到快感、慰藉与自信。
学生们以 Miss G 为榜样,打发学校里无聊的生活。其中,学生 Di 最爱戴和敬佩 Miss G,Di 对老师的爱里,含有爱情。
因为学生们的精神支柱是Miss G ,而 Miss G 的精神支柱却是她的幻想。
Miss G 向学生们讲述的一切有关于她自己旅行的经历,是她复述的一本畅销书中作者的经历。
而她欺骗学生而塑造的自由洒脱的形象,是她理想中的自己,是臆想。
这个事实在 Fiamma 到来的时候,被戳穿。
一支永远不会参加比赛的跳水队,一个永远无法独自踏出校门的女教师,在 Miss G 的谎言中,成为了她自己和学生眼中自由的标志。
西班牙公主 Fiamma 的丰富的人生经历,是Miss G 梦寐以求的。
Miss G 爱上 Fiamma 并且想将其占为己有,不过是想将现实中怯懦虚伪的自己,套进美的形式之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自己,认同自己。
Miss G 的爱是非正常的爱,是变态的爱,因为她的爱是由侵略和掠夺的欲望构成,她期望占有 Fiamma 的美,且从行为中掠夺 Fiamma 的一切,包括生命。
在Fiamma 拒绝了Miss G 的求爱之后,Fiamma 被 Miss G 的狂热爱好者 Di 推到了死亡边缘,为了掩盖自己非正常的爱,Miss G 亲手结束了 Fiamma 的生命。
Miss G 的爱是一种灾难性的感情,对他人,对她自身都是。
影片改编自南非作家谢拉·科勒的同名小说,旨在揭示青少年在封闭的环境下能够被激发出邪恶至极的本性。
影片中也将大量的叙事交给了学校中阴暗复杂的少女们,但影片塑造的 Miss G 形象却比少女们的更立体更丰富。
Miss G生动的将罪恶演绎,她用幻想杀死了 Fiamma,杀死了美,同时也杀死了自己。
正如片尾 Miss G 在精神崩溃边缘对 Di 吼叫的那句话,也是 Miss G 对自己说的话:
“Nothing will come of you now! Your lights are extinguished! ”(你们一无是处!你们的光芒熄灭了!)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 第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