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盗文必究。】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从我目前的认知水平来看,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很有意义,无论对家长,还是对孩子,甚至对国家都是有价值的。
我认识的很多人,做了父母之后,会为了孩子付出很多。
花时间、精力和金钱陪伴和培养孩子,从小处讲,为的是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往大了讲,就是培养祖国的花朵,把孩子培育成对社会,对国家,甚至对世界有用的人,实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强,则世界强。让他们成长为一个又一个有能力,有魄力,有影响力的人。
期待他们将来能发光发热,改变一些不良的世态,引领一些领域从科技到人文都走向光明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去。
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从理论上讲应该是有规划有蓝图的,然而,实际生活中,又有多少家长能真的做到有规划、有蓝图的呢?就算有规划有蓝图,又有多少能按着蓝图顺利行进的呢。
在孩子的青少年阶段,特别是小学、初高中阶段,大多数家长们最在乎的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其次,才是其他,诸如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主动锻炼身体的习惯、知感恩懂孝道、能共情他人等等。
所以,大多数家长采取了所谓的“抓大放小”,只在乎学习成绩,只督促学习。认为其他的能力在大学之后的日子里再锻炼就可以。甚至,我听到过有的家长很自信地说:“那些不用培养,以后自然就会了。”
然而,现实往往专会打脸盲目的自信。
大学刚刚开学一个多月,就有孩子因为吃不惯学校的食堂,要求家长陪读送饭的;还有的孩子和寝室同学相处不来,要求走读,要家长租房陪着的;还有受不了军警院校的高强度训练,退学重读的。
家长们的“那些不用培养,以后自然就会了。”的理想化被现实击溃了。这些十八岁的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又退行到爸爸妈妈的宝宝,需要照顾。不能忍受食物不合自己的口味;不懂共情,只想大家都围着自己转;学校的高强度训练让自己觉得活不下去了。
怎么办?一直以孩子为核心的家长只能工作不做了,盼了十二年的“孩子高考完,我就解放了。”的生活成了泡影,还得坚持下去,接着陪读。不愁吗?也愁啊!
于是哀叹:“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
于是后悔:“当初不该那么娇惯孩子!”
于是自责:“没有为孩子规划好人生!”
可是,这样的哀叹,这样的后悔,这样的自责,又有什么意义呢?
时光不能倒流,生活不能重新来过,所有的哀叹,所有的后悔,所有的自责都只是面对现实时最无力的情绪罢了。
莫不如把握好现在,反思过往、总结之前的经验,像学习一样查缺补漏。规划好接下来作为家长要做的,再和孩子平等沟通,从认知上让孩子意识到他/她长大了,成年了,享有法律上的权利的同时也应该试着承担起一个成年人的责任了。
和孩子好好探讨一下,是否必须“陪读”,“陪读”和不“陪读”对于孩子来说各有什么好处和弊端。
再引导孩子自己去规划自己的人生,鼓励他们面对应该自己面对的一切,而不是,遇见什么事就要找家长去帮助解决。
既然之前有不妥,那么就从现在孩子要求陪读开始,家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采取逐步撤离的方式,培养孩子除了学习之外的能力,适时放手。
一个小鸡的快速成长是从它破壳而出的那一刻开始的,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也是从离开父母的怀抱开始的,家长要给孩子成长机会。
“断奶”不仅是只孩子,也包括家长,家长对孩子的不肯放手,也是一种对孩子的依恋,阻止了孩子的成长。
其实,这样的“陪读”也是家长和孩子的一场共谋。
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就是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家长又不能陪孩子一辈子,不如趁着自己还在孩子身边时,让孩子成长起来,能独当一面。
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家长们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太盲目自信,真的有必要适时地停一下,想一想自己当初的小目标和大格局,再看一看自己走过来的路,是否偏离。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愿我们做六十分的家长,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做一百分的自己,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