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做一件事,哪怕效率极低,只要持续一段不短的时间(半小时到一小时),人的思维就会受到影响。这是我在正面和反面都体验过的道理。
对于一般人而言,网络提供信息的方式影响最大。因为信息芜杂繁多且密度极低,浏览网络信息,包括一些衍生的作品,人们都不自觉地求快求多。因为这时浏览大量信息才可以过滤出那么一句两句有意义的内容,给予脑部的反馈是不充裕的,这只会使人觉得心里有缺,便更大程度地扑在里面,以求得到更多。时间长了,难免会使阅读带上一种焦躁的心态。久而久之,甚至产生泛化的影响:对待一切感兴趣的对象,一切要做的行为,态度都是焦躁的。
这种特征对于我们从事学术的人来说尤其致命,更何况研究对象是古汉语古文字。古人信息载体得来不易,因而古汉语信息密度极高,每一个字都值得细细琢磨,长期面对此类信息,包括其他中西经典名著,哪怕极慢、留白极多,都会使人逐渐变得沉下心来,试着去细细品味其中的奥秘,久而久之甚至改变呼吸状态。但如今到底还是网络信息大行其道,如果说要当一个完全隔绝信息隐居山林的人,是不现实的。尽管如此,每天保持长时间接触“慢”信息,就可以起到保持思维不受大影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