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天参加培训,除了听一些教授讲课之外,大部分是集团级的培训师。坐在我旁边一位学员与其中一位讲师很熟悉,在那位培训师说到曾经和他一起参加学习时得到了xx的帮助时不断的感慨“他成长的好快呀!”。
我最近也时常有同样的感慨,也引起了我深深的焦虑。
焦虑的情绪一旦出现,就会伴随着对自己的各种不满:不满于自己的后知后觉、不满于自己的进步速度、不满于自己的认知、不满于自己的学习状态,甚至于不满自己原谅自己。忽然发现所有的情绪都指向了自己,那自己的内心深处是不是真正的接受这些情绪?又该如何化解呢?
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除了焦虑,我能够做什么?
首先了解情绪产生的来源,然后看自己能否接纳,最后看自己能够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还有一种做法是了解自己情绪的刺激源,然后问,“是真的吗?”,思考自己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最后考虑自己怎样解决。
关于培训师的成长,一下子将我的记忆拉回来自己十五年前,那时候我主要负责培训工作(7年就是一辈子的话,已经经过了两辈子还多了,那时候不知道要认知升级),觉得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大规模的引进了当时最时髦的体验式培训—拓展训练,将全公司的员工轮训了一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按照知识管理的要求开始组建企业内部的培训师。现在很多的培训师已经成长为全省的骨干和中坚力量,集团级的培训师体系也是那时候开始建立的。在这样的体系里,坚持不断学习进步的人成长为集团级的培训师,在给我们讲课。(自己可以利用这次培训的机会,向他们了解一下他们进步的轨迹,成为自我成长的例子)(自己真还是有大爱啊,自己焦虑时还不忘为别人的成长考虑,如果自己一直在做内部培训师的路上走下去,会是怎样的的状况呢?)
除了培训师对我的刺激之外,还有一件事给我持续的刺激,那就是加入值月生团队之后进入了值月生总群,进群之后我才发现有这么多的牛人在一起成长,怪不得007写作群发展的如此之快,有一大批优秀的战友都想着在自己成长进步的同时带着大家一起前行。
而大家还在争先恐后的参加第三期班长训练营,我也想挑战一下自己,虽然已进入不惑之年(最近的新词叫做中年油腻大叔),首先是组队失败,大家在进入班训营之后,大部分人表现的积极、热情,是群里的活跃分子,有一部分人和我一样不温不火,还没搞清楚状况,已经成为“剩余的人”,有极少数,稀里糊涂的进来又悄无声息的退出。
所有的这一切,让我这个自诩“积极主动的人”也想尝试主动一次,为班训营自己所在小组做点事,主动请缨主持班级的讨论会(一开始就是在打一场无准备之仗,本来应该花较多的时间来交流沟通,在熟悉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够做一个主持)。结果主持了一起有史以来糟糕的“灾难性”的讨论会。
在开始前的前几天大家一直在讨论大家可以接受的小组讨论的时间(这就是信号,说明就协调时间这件事都很难达成一致),一直讨论到前一天,最终确认17、18号选一天(这天是16号,我在外地出差,刚好有时间)于是我了解了会议的主题,准备了主持的流程和串词(事实证明,前期的基础信息了解和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这时候组长发来了会议计划,其中的环节包括学员发言、学长点评、形成结论。我除了知道我是主持人,还有一位是记录人、晚上8:30进行组内讨论,其他的情况都不了解(有多少人参加会?之前谁和大家沟通,确认参会人员?每个人大概需要发言多长时间?会议总时长控制在多长时间,要求召开会议的形式是什么?),虽然对这件事情自己认为高度重视,其中推掉了中午别人的邀请。(心里一直在为这件事做准备),觉得自己主持会议应该不在话下,对时间的把控是自己的优势(很多时候我都会提前到会场,把握发言的节奏,倡导开短会、少开会、开有效的会)。但一件意外的事情让自己拉开了这次“失败会议”的序幕,我应该在吃晚饭之后立刻回到房间对会议主持的细节做一些准备和再次沟通确认,但这时候别人不由分说的邀请我饭后散散步(其实是这次出差大家交流的一种方式,我在拒绝与随大流之间徘徊,结果选择了“随大流”),直到开始会议之前的10分钟才急急忙忙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会前的联系,发现点评的学长学姐都到了(为遵守时间的他们点赞),但学员状况不明,一是和他们不熟悉,之前都是组长在和他们联系,甚至都不认识他们的头像(网上会议增加了熟悉的难度,只有头像,很多人不是他们本人的头像,名字也不是真实的名字)二是对流程没有达成一致。除了组长,包括我这个主持人都不知道应该的流程是什么,其实完全可以在散步时,通过微信和组长沟通好。三是开会的形式不明确,我知道微信群里最多允许9人通话,而我们组包括点评的学长学姐一共12人,只能用语音和文字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班级的要求恰恰必须是语音会议,别的小组刚好9人,队员6人、学长学姐2人、纽带1人,而我们组特殊在临时合并,1位纽带、4位学长学姐、7位组员,共12人,虽然一位学员一直联系不到,确认参加几人我的信息不准确),最后导致在开始阶段,还为了确认微信语音会议到底几个人开,争论不休,在争论到底是应该群内语音还是微信电话会议浪费了大概30分钟,最后还是组长明确提出,要求语音的截图,才终止了纷争。之后截了屏,然后在群里开语音会议,时长达到2小时不说,还被学长点评为“灾难性的会议”。
唠唠叨叨写了这么多的细节,是想了解自己情绪上的焦虑到底来自于哪里?面对自己的不满,应该采取的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什么?这样的焦虑才有价值。
首先是对自己成长太慢的焦虑。不管是培训师的例子、还是群里值月生的表现、还有班训营的准班长们的热情,都让我感到自己成长太慢。自己努力争取了主持人,但表现不佳。
第二是对时间的焦虑。自己从开始订阅得到的专栏,听了很多课程之后,一方面觉得需要进行认知升级、不断精进、自我迭代、自我进化;另一方面觉得成长不能着急,要慢慢来,要做重要不紧急的事,要刻意练习,要做人生规划,要树立个人的品牌,这些都需要时间来完成,要在一辈子,甚至几辈子完成。
第三是对未来的焦虑。这一条和前两条相关。我其实在过了四十岁之后,一直觉得过了不惑之年该过一阵子平静的生活,上有老下有小的,应该将时间关注在家庭上,但是听了罗辑思维课程,知道了未来已来,知道退休之后还有黑洞洞的40年,知道了很多的大牛实现了财富自由,而财务自由(以前一直认为应该财务自由,直到接触了《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之后就变成了财富自由)一直以来应该是我最隐秘的需求和最希望得到的结果。我希望自己能够有时间陪在父母身边,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我需要捧着一本书,在阳光明媚的时候;我需要给家人他们想要的生活,在他们奔波的时候。然而,未来我要变成什么样,我现在居然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
实现了财富自由之后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自己很难想象。是不是想象力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最近在各种各样的群里穿行,在焦虑里思考。确定还是要做自己现阶段能做的事,慢慢的成长,自然的实现财务自由。现阶段要做的事情而且是正确的。
一是做财富自由后的第一件事,看书。读书的次数越来越少,有时候拿着纸质的书会睡着,那就读那些不让自己睡着的书吧,读书是一种享受,享受读书的过程和美好,这是财富自由后的第一需要,现在就可以做起。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看电子书和听书,只是现在还没有养成读了书就要输出的习惯。让书籍来滋养自己、让自己和众多的智者谈话提高自己的见识和格局。
二是开始理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定投的方式让财富升值,自己在读财报的学习、区块链的学习都已经入门,下一步就是不断的精进。实践出真知,不断的践行所学,只要认真对待每一分钱,按照自己的定投逻辑来管理,一辈子实现财富不在话下,况且今年的个人目标已经确定了。
三是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关注重要而不紧急的事-身体健康,本来计划将这个作为第一条的,结果自己的潜意识里还是认为读书和财富积累要比身体的锻炼更重要,也许是现在的身体状况比较好,潜意识认为他完全可以胜任当前的工作和学习,可以达成承担最急需事情的基本功能。
最近一直在考虑自己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在考虑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怎样实现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如何通过做减法让自己更快乐、更幸福?如何通过让自己慢下来,感受生活之美?如何通过激活身体发挥出蓬勃而出的活力?如何通过付费节省时间?如何通过套路使工作更加顺利?如何通过工具来节省自己的注意力?但愿潜意识给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