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小明,今天考试!”
第一部分 瓷器器形的命名
请按照要求描述以下器物,细节越详实,内容越具体,得分越高。
清嘉庆青花淡描卷缸
小明:“呃……青花瓷缸?”
●
●
●
●
●
●
老师:“不及格!重修!”
头
汉代陶执壶,冀藏文化收藏
注:常见的“鸡头壶”、“凤头壶”中的头,为壶嘴装饰形式,做象形描述,与上文的头含义不同。
口
花口:像开放的花朵、花叶,细分有葵口、莲口、荷叶口。 葵口:口部像秋葵花,有五瓣、六瓣花型之分。 莲花口:形似莲花形态,有花苞形(上小下大)和全开形之分。 菱花口:形似菱花,花瓣有尖、肩形态。有些和莲花口很像。 蒜头口:形似倒置的蒜头,上大下小。
镶口:将金、银、铜镶嵌在瓷器口沿,成为金扣、银扣、铜扣。形成原因是因为唐宋时期的覆烧法,将口沿釉料刮除倒置形成的芒口。因“口部有芒,不堪用”,所以需要另行修饰。 假芒口:因镶口也有独特的审美性,装烧工艺淘汰掉口部刮釉覆烧法后,仍有市场喜爱这种审美风格。所以会在器口上施涂一圈酱色釉,因此人称假芒口。 子母口:有盖器物保证口、盖相合严实的形制。
颈
左:元代磁州窑梅瓶,冀藏文化收藏
右:北宋定窑瓜棱绳纹提手罐,冀藏文化收藏
耳
根据形态分类为几何类和象形类。 前者如贯耳(呈小管、筒状,用于穿系绳子,便于提携)、寿字耳等。
后者如龙耳、凤儿、象耳、虎头耳等,更注重装饰性。
左:耀州窑香炉,冀藏文化收藏
右:清代嘉道硬地粉彩开光小瓶,冀藏文化收藏
肩
左:清双龙戏珠赏瓶,冀藏文化收藏
右:清茶叶末釉罐子,冀藏文化收藏
腹
方形腹根据棱线的数量长短区分为扁方形、正方形、六方形、八方形。 圆形腹大致有球形、椭圆形、扁圆形、瓜瓣形等基本形状。各类也有种种变化,如扁圆有上下扁(荸荠形)、前后扁(抱月瓶)。
清光绪祭蓝釉描金福寿纹荸荠扁瓶(百度百科)
汉茧型三彩陶壶,冀藏文化收藏
注:瓷器器腹的时代特征很明显。以瓷壶为例,两晋南北朝前期,瓷器腹部以浑圆短胖为主,重心偏上。后期形体略瘦,重心偏下。隋代腹部的特点是形体修长,重心在中、下部。唐代是浑圆饱满,晚唐、五代则多为瓜形腹。宋以后样式增多,多有不同。
足
圈足:器物底部用一个圆形圈来承托,其成型方法有镶接和旋削两种。 璧足:于平底内心挖去内凹的小圈,器足的形状似玉璧而得名。 双圈足:为内外两层圈足,内圈足略浅,悬空不支撑桌面,外圈足与桌面接触。 实足:但不局限于圆形,也有圆柱形、圆锥形、实心高足等
假圈足:实足的一种,侧面看是圈足,实则是平底。也叫饼足。 卧足:足底向内凹陷,向碗心鼓起,如同一个倒扣的锅。 兽形/蹄足:以兽类形象制作的实足,头身足/爪都有。一来承托器物二来进行装饰。 高圈足:高足盘碗的器足,另有塑造成竹节形、喇叭形、钟形等。
此外还有圆环足、垂云足、犁铲式足等,顾名思义,不一而足。
流
左:五代邢窑执壶,冀藏文化收藏
右:元釉里红凤首壶,网图,侵删
系、把
西晋四系罐,冀藏文化收藏
盖、盖纽
黑釉磁州窑狮纽盖罐,冀藏文化收藏
老师:“以上内容,全文背诵!”
小明:“好”
怀希冀于美,故品有所成
冀藏文化网拍,品藏希冀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网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