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各大心理机构发起了爱心心理热线志愿者招募活动,我也是心理工作者,平时更是热心公益事业,并在疫情开始就发起了全国抗疫曼陀罗公益行活动,当然也积极加入到心理援助的活动中去了。
在爱心热线值班时,接到过很多心理咨询,其中一个妈妈的来电让我印象深刻。
那天是我在北京某心理机构值班爱心心理援助热线的时间,从九点到下午三点。等待热线打来的时间,我画曼陀罗吧,选了一幅曼陀罗模板画。这是一幅文化曼陀罗的模板,看了介绍是关于传统里对于子孙的观念,想到孩子,就联想到早上武汉中心医院李医生去世的事情,心里有一阵的伤感。自然联想到我学医的大宝,过几天也要奔赴医院实习,是不是会接触到新型肺炎这样的患者?这样的工作环境太危险……想着,心就揪起来了,强大的心理防御机制升起,合理化等等,很快就平静了。
热线来了,打来电话的是东北的一个阿姨,他的儿子明天要返回上海工作岗位了,她非常担心儿子会感染,胡思乱想,特别焦虑,心也不定,做什么也做不下去。虽然知道他回去后也要居家隔离14天,应该很安全的,可就是放心不下。她的儿子也因妈妈的担心而变得焦虑起来。
倾听、共情……自我暴露,妈妈的心总是那样的相同。对于未来未发生的事,总是灾难性预测,从小担心到大。为何不能相信国家?为何不能相信孩子?20多岁的男孩子生存能力远远大于老年人,可是在妈妈的心里眼里,他还是个孩子,一个不能自己照顾自己的孩子。
通过跟来访者的梳理,我也看到了我作为妈妈对于孩子的那份关心和担心。担心是诅咒,与其这样,不如去相信和祝福孩子吧,相信比怀疑多一份力量。
今天听曾其峰的课程,说父母害怕孩子成长后远离,而不愿意和相信孩子能够自理。成年后的孩子会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独自面对他的世界,这是每个人都要走的必经之路。
而父母感觉到不被需要了,心里就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为何独生子女的妈妈在孩子上大学后感到了很深的失落,原来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中心没了,感觉到生活也没有了目标和意义。
有很多的父母用在用他们的潜意识捆绑着孩子,在自己的身边,不远离,这样他们还有用。
父母不只是一个身份,需要同步跟随孩子的成长学习,不只是物质上的供给者,也是孩子心灵的建设者。孩子的起跑线是不一样的,拼的是父母的人格状态。否则就只是在吃饱穿暖这样层面交流了,没有深入的链接没有亲密感,没有链接让父母感受不到孩子,就变得处处探查孩子,或者控制孩子,最终亲子关系变得更紧张,甚至是孩子离家出走。
孩子长大了,不光是身体,还有心灵,想和孩子同步同频,只有学习。智慧的妈妈爱学习,成长自己,也不被孩子和社会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