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冬至,冬至吃饺子,北方人的习惯。我现在在南方,第一次吃南方的饺子。到底离期待的味道差的太远,到底又自己跟自己较了一回劲,又自己跟自己生了回闷气。
我不爱吃饺子,我的手也笨,筷子总要跟滑滑的饺子大战几个回合才能送到嘴里。但是每次离家归来,奶奶总是有各适的馅料等着我回来包饺子吃。韭菜的,貌似爸爸爱吃,我不爱,所以吃的少;芹菜的,妈妈爱吃,我还可以;奶奶貌似什么馅的都喜欢——她们那辈子的人,总觉得吃饺子就是在享福。家中的两把菜刀起上阵,跟着奶奶的节奏在沦为馅料的材料上剁着横横竖竖。藤架上结成了硕大的瓜,拿来剁馅;林子里的野菜挖多了,拿来剁馅;听人说西瓜皮也可以做菜,拿来剁馅……只要奶奶觉得靠谱,两把菜刀就跟着配合起来,那满背刀痕中间下凹的菜板最是清楚我家这些年到底包了多少回饺子。
和面,拌馅料,擀皮是我的活,专业擀皮二十年绝对不忽悠!比不得奶奶跟妈妈能把饺子包的跟花一样,这么多年下来,我对自己包的饺子要求不高——煮不坏就好,饺子捏花不是因为什么闲情逸致;我爷爷不吃咸,弟弟不吃荤,一个锅里煮三种馅料的饺子只好捏成不同的花样作为标记。你看,这么众口难调的情况下,家里人还是乐此不疲的包出一锅锅你吃他不要的饺子来。
对于我来说,把一瓣瓣的大蒜用刀拍扁脱掉外衣,再加入盐放入碗中捣烂成泥后倒上酱油来作为吃饺子的蘸料,再“难吃”的饺子我都能顺下一碗去。所以我对这蘸料很是依赖,亲力亲为地研究着我家吃饭的薄瓷碗用来捣蒜为什么怎么都捣不坏,还有盐放多少合适以及哪个牌子的酱油好吃。
离开家乡再碰到有蒜泥的饺子馆已经很是不易,味道上就不用提了。可是我就是贱,心不顺的时候非要去吃饺子,吃起来就开始挑剔;这里有我爱吃的酸菜馅但很是不宗,比不上自家腌制的也就算了,连我们那边商店卖的都不如;这蒜没蒜味,酱油怎么还有点甜?……可是明知如此却还是来到饺子摊要上一盘饺子:调一碟酱油蒜泥,再调一碟吃小笼包时才喜欢蘸的辣椒醋,一个饺子蘸这个碟子,一个饺子蘸那个碟子。打心里抗议这饺子不合口味,又怨自己明知故犯(难吃还来)!一顿饺子吃下来如自己跟自己打一架,发一次火一般,压抑了好久的不满,委屈,失落……此刻纷纷过来加油助威,越吵越烈!最终味蕾一句:“我受不了了!”筷子一撂——世界安静。一盘饺子我就从来没有全吃完过!
老天可能是看不惯我这样的没事找事儿,于是他强行把我送到一个见不到饺子(我是路痴,好糊弄)的地方,这多好,他老人家都快一年没见到我自己跟自己怄气了。于是乎,冬至他心情一好,让同伴把我领到饺子馆里才又吃到了饺子。我也乖了不少呢!会哄自己了:默默地吃两口放下筷子就好啦,什么蒜啊酱油啊的,无所谓啦,奶奶在家里给我留着酸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