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没心没肺的勤劳虐你千百遍 - 草稿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

       应试体制就像一块大磁铁,把我们紧紧吸在狭小的空间。我们在狭小的空间,夜以继日的对照考纲开垦一篇篇课文,编制一个个问题。

      教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负责任地问孩子:“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教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我深情地问孩子:“作者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不觉得加快了脚步’,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

      每篇课文还必须有:“揣摩下面的语句,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或“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琐碎的问题把优美的文章割裂得面目全非,就像刚粉刷好的墙壁被硬生生钉上很多钉子。

      老师纠结问题的设置,学生纠结问题的答案。大家都只见其木,未见其林。

                                 二

        去年我推掉所有俗务,静静地上课,静静的思考。直到我在课堂朗读《秋天的怀念》《紫藤萝瀑布》流下一行行泪,我终于明白,一切的问题都在于我们一直“没心没肺”的教着孩子,我们假装在教孩子,其实一直是在教考试;我们假装在理解情感,其实只是在传授知识;我假装在培养各种能力,其实只培养了一种能力——考试能力。我们没有用自己的“心”,让孩子的“心”去走进作者的“心”。

        每篇课文的问题设置都没有错,错在我们寻找答案的过程,停在枯燥的文字表象。我们反复训练学生如何通过勾划关键词,提炼信息,找到答案。更可怕的是还要规范答案,比如凡是品味语言题,必须使用标准格式:“______句子,运用了________手法,生动形像地写出了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我们对语文的教学始于思考问题,止于回答问题,终于达成考试目标。

       于是我们糟蹋了语言的美,情感的美。我们错过了丰富的文化营养,精神营养。

      我读《秋天的怀念》:“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我读着:“我会突然……我会猛地……”我感受到了“我”的暴怒无常,我的学生也感受到了。我读着:“母亲就悄悄地……偷偷地……又悄悄地……眼边红红的……”我感受到了母亲纠心的痛,学生也感受到了。我眼里含着泪水,学生眼里也含着泪水。

         我读着文中多次出现的:“咱娘儿俩在一快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哽咽了。

        我读到母亲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想起自己的母亲未留下一句话就突然离开我们,我潸然泪下。

       我让学生补白文中母亲最后未说完的话会有哪些话,很多学生眼里噙满了泪,想像母亲临终前无尽的牵挂。

         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我们沉浸在语文,我们深深地喜欢语文。有了这份热爱的心,我们再去思考以上问题,我发现学生回答的很合理。

          我们师生美美的读《紫藤萝瀑布》:“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们美美的诵读语言,我们美美的收获情感,我们美美的体验生活!孩子渐渐懂得读书比玩手机有味道,享受亲情比叛逆有味道,课堂比网吧有味道。

                                 三

        遗憾的是这样的味道是那样少?学校在追问我的教案没有按他的要求,我的作业次数没有达到学校的要求,学生的答案没有符合考试的要求。家长在追问他的孩子什么时候能考上优秀。我们不得不恢复大量的做题,反复的考试。我们用没心没肺的勤劳虐着孩子千百遍。

       我很想追问:一切教育活动是为了应付检查,应付宣传,拍几张照,摄几段录相,还是为了孩子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培养。

     不禁想起李希贵校长的三个追问:“一、为了目标还是方式。二、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三、为了学习还是为了学科。”

       学校的很多活动究竟是形式,还是目的?学校教育的主旨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还是为了学校的形象。教学活动是为了学生学习力培养还是为了学科考试的训练。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三件事 2.时间开销 昨天梦游了一天0.0 3.好词 4.专业学习上的收获 5.课外知识收获 6.今天做的不足的地方
    cai666阅读 1,248评论 0 0
  • 貌似很久都没有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行为做法,没有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毕业整整两年了,但感觉时间反而过的更...
    十八线主编阅读 2,707评论 0 1
  • 席间一碗酒, 心底两行泪。 宋家三姐妹, 零落四方尘。
    Jerry_87d2阅读 2,57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