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需要坚实的德育工作奠基。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策略”,要把农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农村。同时也提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而教育是扶贫同扶志相结合最好的方法。小学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德育工作又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成分。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小学教育较为落后,使其德育工作并没有较好开展,特别是随着大量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又让农村德育工作雪上加霜。
一.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德育目标不够明确,师资匮乏
德育目标是否清晰,直接关系着我国德育目标能否实现。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小学的德育目标不够明确,有的目标太高,还有的目标很模糊、太低等等。很显然,这些均影响着我国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推进。在师资力量上,很多农村小学根本没有真正的德育老师,一般都是班主任兼任、或者其他科的老师代课。并且,德育教师往往只是利用几节课讲完课本内容或者每节课仅利用十来分钟时间传授德育知识,其余的时间则被语数外占用。
2.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
由于农村小学教育的管理者对德育工作的主观认识不够,同时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主要看分数,家长主要关注成绩,导致农村小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不够重视德育工作。
3.缺乏活动化、生活化
目前,我国农村的德育教育依然是以老师的囗头说教为主,缺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德育活动。面对老师的喋喋不休,小学生很难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也越来越不喜欢德育老师的课程。与此同时,学校的德育教学往往与生活脱节,不少学生对生活中的实例不探讨分析。
二.农村德育工作的对策
1.认清形势,统一认识,确保德育的首要地位。
我国的教育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德育的领先地位不容置疑,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改变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要意识到“学习不好出次品、品德不好出危险品”的严重后果。同时,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坚决扭转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倾向。教育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更要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我们要明确“德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的深刻道理。
2.建立健全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德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必须建立健全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管理机制。首先,建立健全以校长为核心的德育工作体制,组建校领导、党员、少先队辅导员、德育办公室主任、心理健康老师、骨干教师、班主任代表等组成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全面负责,德育主任安排具体的工作并贯彻落实。其次,学校德育办公室要发挥品德教育的核心及监督作用。另外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室的作用,近年来不少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进而产生轻生念头,这都是思想出现了偏颇,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老师针对部分出现问题的学生要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开导。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班主任要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组织多种活动,开展德育教育。比如学雷锋做好事、我来帮助你学习等活动,营造互帮互助的班风,为学生步入社会学会合作互利共赢打下基础。学校要定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出综合评价,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德育工作活动化
学生是在活动中成长的。小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有限,他们可塑性很强。如果引导好了,他们一些不好的习惯和品德将会明显的改善。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增强德育的实效。如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缅怀先烈,进行爱国教育;重阳节探访老人,可以是爷爷奶奶,学会知恩感恩;开展读书活动,建队日主题活动,让学生明事理;可以开展“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活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教礼仪、学行为规范等,它体现学生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传统形式的教育焕发时代的生机,德育是主动成长,是主动的吸纳和融和。此外,小学生酷爱室外活动,尤其喜欢做游戏,因此,寓教于乐,将德育工作活动化就十分必要。
4.完善德育课程,丰富德育教育方式,壮大德育教师队伍。
德育课程应该更加完善,在《品德与社会》的基础上,可以编一些融入地方特色的德育教材。同时德育的形式更加多元,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国旗下讲话等活动对课程进行有效补充。课堂上上课方式可以采用讨论等体验方式进行,不宜教师一直讲。德育工作需要专业的德育教师,地方政府在农村小学教师配置上尽可能的给予照顾,配备德育教学能力强的老师。
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性教育,它贯穿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始终,以及学生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导向起着主要作用。总之,在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上,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不容置疑,农村小学同样要高度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