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烦恼都是自寻烦恼,有问题都是你自找的(认知进化)

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既然有问题就自然要解决,而如何解决问题,成了每个人经常会面临的困扰。这期就从原理与本质上来探究问题的根本,如何正确地认识问题?以及提供如何解决问题的几个思路。

01 问题产生的逻辑

问题的产生是基于怎样的逻辑?

打个比方:“你想买个面包,但面包太贵,买不起,这是个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问题的起源是你的欲望产生进而形成了一个期望,“你想买面包”是一个期望,但“面包太贵,你买不起”是现实,由此你的内部期望与外部现实之间产生了落差。

或者是你想在数学考试中考一百分,但数学对你太难,学不会又记不住,想看一部电影但没有时间。

一切问题的产生都基于这一套逻辑:因为外部条件无法满足个人期待,所以生成落差,也就产生了问题。所以你的问题都是你的期待。

这里的期待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合理期待和不合理期待。

只有合理的期待才有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可能,而不合理的期待是要避免的。

关于合理的期待有三个特点,可以帮我们分辨。

1.基于现实基础

不能是天马行空,脱离现实。

2.符合逻辑发展

比如数学你原本只能考10分,但却突然逼自己在下周考100分,这肯定是不合逻辑的。

3.考虑资源与能力

合理的期待要考虑到自身的能力和拥有的资源在多大可能上能帮你实现目标,如果你只是个出身普通的人,既没有高学历高技术和创业的想法,想一年内挣100万完全是天方夜谭了。

对于不合理期待则是反过来,脱离现实,违背逻辑,不考虑限制条件,就不细说了。

所以区分合理的期待和不合理的期待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和观察问题的解决难度,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继续刚才的话题,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外部条件无法满足个人期待,形成落差,相对的,没有问题则是外部条件与内部期待处于一种可契合的关系。

比如:

“你想买面包,你身上的钱正好买的起”“你午餐想吃鱼,你妈妈正好做了”“你想搞定手头的客户,客户正好爽快的同意了”

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抹平期望与现实之间产生的落差,解决问题一定要从这个落差来思考。

这里有三种解决思路。

1.内部个人期待

改变你的欲望,使期望处于现实条件可满足的范围内。

“你买不起是因为面包要10块,而你只有5块,那你不执着于买面包,买个包子就买得起了”。

2.改变外部条件

买不起是因为定价超出了你的支付能力,那你要做的是改变定价,让你不用花10元就能买到,如果你和面包店老板是老朋友可以给你优惠,或者有打折劵那就买的起了。

3.满足外部条件

直接多存钱,凑够10元买下,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02 问题的表象与本质

要解决一个问题,得先弄明白问题到底是什么,不要急于给方法,因为问题具有表象和本质。

表象是局部的和片面的,如果你只看到了表象,就可能会完全误解本质,作出错误的判断,搞错问题的重点。

我们常常会被问题的表象所蒙蔽,毕竟人类主要通过感官来感知事物。

之所以要找到本质,是因为本质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解释现象与问题的产生,任何问题都有核心,这是事物内在的本质,而表象是外在显露的形态,要是看不到本质,就难以有效解决问题,这是分析问题时要着重分辨的。

在刚才的例子中,买面包买不起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真正的问题可以是饿了,想填饱肚子,而不是非要吃面包。

或者说你很喜欢吃面包,不是饿,只是嘴馋,想吃,那换吃包子就没有什么用,所以解决问题要找准发生的本质和重点。

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个人频繁更换工作,从表象上看,似乎是这个人不安分、不稳定,但本质可能是他始终没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夫妻之间经常吵架,表象或许是为了一些生活琐事,但本质也许是两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价值观存在差异,如果只针对当时的事件进行处理,而不深入挖掘本质问题,关系就很难得到有效地改善。

解决问题一定是从根本,从本质入手,而不是表象,问题都是由本质作为根源产生,要避免只治症状不治病因,因此,遇到问题,一定要问自己一句,我遇到的问题本质到底是什么?

那我怎么才能找出真正的问题呢?

分享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不断地提问,接近本质,苏格拉底说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比方,李四最近总是感到很疲惫,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一般人可能会劝他好好休息,放个假,或者去看下医生。

但这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我们来看看提问能得到什么效果。

问:为什么会感到疲惫?

答:可能是最近工作太忙,加班太多了。

问:为什么工作会这么忙?

答:因为手头有很多紧急的项目任务要完成。

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紧急项目任务?

答:因为领导在安排工作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分配的任务量过大。

问:为什么领导会分配这么多任务而不考虑实际情况?

答:是领导对每个项目的具体工作量和难度了解不够准确,也可能是公司整体的项目规划和资源分配不合理。

通过这几轮追问,从最初的疲惫现象,逐渐深入挖掘出了问题的本质,在于公司的项目规划和领导的工作安排方式存在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和领导沟通,调整优化项目规划和资源分配的问题,而不是仅仅靠休息解决表面疲惫的问题。

再举例

李四最近感觉心情很烦躁,我们很可能会说你应该做点自己开心的事,可这同样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

问:为什么心情烦躁?

答:可能是最近事情太多,忙不过来。

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事情?

答:因为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很多任务都堆积起来了。

问:为什么没有合理安排时间?

答:因为没有明确的计划和优先级。

问:为什么没有明确的计划和优先级?

答:可能是对自己的目标不够清晰,不知道哪些事情更重要。

可以看到,问题的本质是目标不够清晰,不知道哪些事情更重要,所以要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并确定优先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认知问题本质

其实到这里还没有结束,问题还可以不断地追问,这种不停往下地追问,能使我们看到,本质本身也存在本质。

因为本质是一种对事物深入的认识和解释,而对事物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认识是几乎可以无限制的。

比方说我们以 “为什么总是拖延完成任务” 这个问题为例。

第一层追问:为什么总是拖延完成任务?可能是因为缺乏时间管理能力。

第二层追问:为什么缺乏时间管理能力?可能是因为没有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目标。

第三层追问:为什么没有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可能是因为对任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第四层追问:为什么对任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可能是因为没有深入思考任务的后果和影响。

第五层追问:为什么没有深入思考任务的后果和影响?可能是因为缺乏长远的眼光和规划。

第六层追问:为什么缺乏长远的眼光和规划?可能是因为没有养成思考未来的习惯。

我们通过提问靠近一个问题所谓的本质时,其实是在当前认知和分析阶段相对更深入的解释而已,当我们不断地追问,会发现这个本质的背后还有更根本的因素和原因,因此本质也是有相对性的。

那这样就得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本质可以有很多,我们应该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停止追问本质?这里有4点。

1.实际可行性

如果追问下去需要的资源,能力,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范围,就要停止追问。

2.问题的紧迫性

如果情况紧急,时间紧迫,就应该停止,比如处理医疗急救情况时,病人出血就必须立刻止血采取急救措施,而不是先去探究疾病的本质原因。

3.实用性

如果往下追问答案并不能帮助解决问题就要停止追问。

问题二,以哪个本质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1.问题的关联性

选择与当前问题关联性最高的本质进行解决,或者可以评估哪个本质原因是问题产生的最直接因素。

2.可操作性

如果一个本质原因不能协助实际操作解决问题,那就没有意义。

3.所需的成本和时间

如果成本太高或者风险太大,这个本质就应该放弃,转为选择风险和成本更小的本质。

总之,在面对问题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追问的方法,过度的追问也并不见得有益处,追问只是手段,应该围绕如何有效解决问题为目的,选出最合适的本质。

03 问题;原因;答案

问题是原因的外在表现,原因是找出答案的依据,答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了解这一点后我们有必要问个问题,本质是答案?还是问题?或者原因?

答案是,本质可以作为原因,也能作为答案和问题,是可以灵活转变的。

比如,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我们会产生苹果为什么从树上落下的问题,我们去探究原因,发现是地心引力影响,地心引力成为了苹果落地的本质也就是原因,而当我们告诉别人苹果会落地是因为地心引力时,就又以答案的形式出现,同时,引力的本质是什么?又可以作为一个新问题去探索。

按照这个逻辑,可以举一反三,问题可以是答案和原因,答案可以是问题和原因,原因也可以是答案和问题。

举个例子理解。

早上上班迟到了,为什么会迟到,是问题,回答自己起晚了,是原因也是答案,但又可以接着问,为什么早上会起晚,答案就变成问题。

对于为什么早上会起晚这个新问题,回答因为昨天晚上熬夜打游戏,那这个答案又成为了起晚的原因,如果对这个原因加以思考,怎么避免起晚,保证按时起床,这就把原因变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实,这并不是多高深的见解,在生活中我们都在普遍地接受这种解释和思考方式,只是并没有观察到这个规律。

整体来说,问题,原因,答案三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渭泾分明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且不可分割的关系,能够相互转化,并且,在根源上它们也都是一种帮助我们认知事物的形式。

问题以疑问的形式呈现,引发思考和探索;答案以解答的形式出现,消除疑惑;原因以解释的形式存在,揭示事物背后的逻辑。它们在不同的情境中都可以被看作特定的形式。

04 目标、方法、变量

目标、方法、变量这三个因素共同影响着问题的产生。

1.目标

目标是我们期望达成的效果和结果,它为行动提供方向,如果目标不明确,太模糊或者不可实际就会引发问题比如目标是在工作中表现更好,就很模糊,具体是哪方面要表现好?或者是目标一周内通过锻炼减10公斤体重,因为不现实又很难实现。

2.方法

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手段,选择合适的方法对解决问题至关重要,方法不对,目标再明确也不能达到预期。

3.变量

变量是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可以是内部因素,也可以是外部因素,对影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例如,学习方面,内部变量有,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对,外部变量是学校的教学质量,老师的讲课方式。

这里对于变量,我们需要做的有两步,一是识别变量,二是评估变量带来的影响,影响越大的变量越要留意,如果是自己能控制的变量就要主动把握,不能控制的则要想办法避免和防范。

总之,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明确目标,使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并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加以防范和控制。

05 解决问题的三步法

①描述和明确问题

②拆分和定位问题

③提出解决方案

(1)描述

描述是为了正确的理解,只有先正确的理解问题才能往下探究本质和方法。

其实很多问题之所以看上去难,是因为太宏观又模糊。

比如,我怎么才能成功?这个问题就非常宏观和模糊,首先要确定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才能进一步思考实现的方向,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这么问,怎么才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怎么才能教育好孩子?这都是种模糊不清的大问题。

而描述就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因为描述是正确理解问题的关键,它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当我们描述一个问题时,会促使我们将其具体化,使问题变得可以清晰可见。

比如我怎么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通过描述;我最近在数学和物理这两门学科上的成绩很差,上课的时候一些知识点总是听不懂,很容易分心,作业也经常出错,最近一次考试数学更是考了60分,物理只有50分,我尝试过课外学习,但每天的时间很少,既要上课也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我怎么才能提高这门课的成绩?

我们可以看到,描述是一种借助思考的工具,可以使问题可以变得具体,了解更多的背景信息,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这也说明了,问题需要事实来揭露,我们不能凭主观的想法去判断问题,应该通过收集实际信息和观察事实来揭示问题。

(2)拆解

描述是为了看清问题的全貌和发生背景,提供基础的思考方向帮助接下来的拆分和细化,而拆解是深入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和目标,这两步是相辅相成的。

拆解代表我们要把大问题拆成小问题,找出影响问题的因素有哪些,确定哪个小问题才是关键,帮助更精准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比如刚才的例子,我们知道了为什么成绩不好的原因,进而能拆分出三个小原因。

1.对相关的知识点理解不到位,需要对做错的题重点分析,找出原因。

2.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要观察自己分心的原因是环境造成还是有什么心事困扰。

3.时间管理方面不足,所以要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安排出复习计划和时间。

通过拆解后定位问题,就能理解问题点和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防止一开始就搞错了目标和真正的问题,从而白白耗费时间和精力。

那如何拆解呢,这里有三点。

1.将问题分解为小问题

按照问题的逻辑关系进行分解:例如,对于 “如何提高企业销售额” 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 “如何增加客户数量”“如何提高客户购买频率”“如何提高产品单价” 等小问题。

2.多角度分析问题

可以从问题的主体出发或者客体出发,从他人角度或个人角度。

3.确定问题的范围和边界

在时间范围上,问题出现的时间段是经常还是偶尔发生,在空间上涉及到的是什么场景,是特定的环境还是日常生活环境,在人员上,问题影响到哪些人。是个人问题还是团队共同面临的问题。

(3)方案

我们都知道,电视剧里各种军师向主公献计就是一种解决方案的提供,军师们往往都给出各种计策,说上策是如何,中下策又是如何如何。

这个上中下三策,就是最后一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是我认为比较容易好用的思维方式。

1.上策:  能够最有效解决问题带来最理想结果的方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一般比较难实现。

2.中策:  比较平衡的处理方式,需要的条件和成本不高,效果有效却一般,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能缓解问题的影响。

3.下策:  属于无奈情况下的权宜之计,只能应对问题,不能解决问题,有时会产生副作用。

接着我们来应用看看效果。

面对财务紧张的问题。

下策:借钱借贷,但会背负债务,或者减少支出,但会降低生活品质。

中策:  制定预算:详细列出收入和支出项目,严格按照预算控制开支,避免不必要的消费,但可能很难坚持,或者通过兼职增加收入,但会导致身心疲惫。

上策:提升技能水平,换取收入更高的工作,或者制定理财计划。

怎么提高学习成绩?

下策:  死记硬背,单纯靠记忆力,没有深入理解知识,过后很容易遗忘,或者是临时抱佛脚,考试前复习,但知识掌握不牢固,也没有提高学习力。

中策:  制定学习计划,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规律性,但要有自律性才能坚持下去,另外可以参加课外辅导班,但要花费一些时间和金钱。

上策:  培养学习兴趣,让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可以发现,这种思维的好处是让我们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其进行归类,防止一招不行就无计可施的被动局面,也帮我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和明确想要达到的结果。

另外再补充一点,在三策中只有上策才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中策其次,下策效果最差,不论何时我们都要尽可能的使用上策,无奈之下使用中策,最后避免下策。

06 有问题是好事

有时候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问题可以让我们了解背后人的需求与原因,以及揭示了潜在隐患和结果。

用医学的话来说问题是因疾病产生的症状,这是一种对可以改进的地方的提示,就像刚才说的,问题是一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和状况,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就像我最近正好牙疼,但去了医院才发现牙齿已经被细菌感染很久已经坏死了,医生说如果早点发现,早期就可以治好,现在也不用受罪还花这么多钱了,但问题就出在牙疼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显露的征兆,问题早就存在,是牙齿已经被病菌感染到了无法挽回的程度才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所以等我发现已经为时已晚了。

因此,问题有时早就存在,只是它潜伏在暗处,你没有及时发觉,所以问题具有警示性,你不能等到发现问题了再解决,最好在问题发生之前就发现。

例如:

你想买件衣服,发现这个月钱不够用了,问题是没钱。

你在网上和人聊天,发现自己没聊几句就接不下去,问题是自己聊天能力不足。

你早上上班迟到,发现原来自己经常卡点,问题是留出的时间不够。

你昨晚失眠,发现自己最近压力太大睡不好,问题是睡不好。

发现没?“问题其实不是问题,而是提醒”,这是种更深层的认识,你会对问题形成一种正面看法,而不是只看到问题坏的一面,觉得有问题就是坏事。

其次,我们在第一节说到问题是因为外部条件无法满足自身的期待而产生的,问题要产生必须有我们的期待,现在说到问题有提醒的作用,它的意义在于能够让你发现存在却没有发现的问题。

但注意这里我虽然用存在这个词,但这并不是说问题真的早就存在,这个存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存在意思。

准确的说是存在问题的基础,如果问题早就存在,我们既然没有注意到它,肯定没有期待,那就不存在问题,为了防止矛盾,需要说明的真正意思是。

问题的存在也是这个问题诞生的过程,也就是说,问题的存在和问题的产生是一体的,从你注意到一个现象并决定重视它想解决它时,它既是被发现存在的,也是成为问题的时刻。

这也许很难理解,我再进一步解释,在刚才蛀牙的例子里,问题的存在是牙齿已经有问题了我却没发现,之所以说是存在,是因为按照一般逻辑,自己有蛀牙肯定是要解决的,没有人认为这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用问题已经存在的说法是没有问题的,也因此,问题会在我们发现它后,加上你对它的重视和期望从而真正成为问题。

相反地,就算发现了蛀牙的存在,如果有人不当作是问题,不在乎也不解决它,就喜欢疼,那蛀牙对他来说也就不是问题,这个说法就不成立,不过在大多数现实情境中问题早就存在这一说法仍然是正确的。

接着再说怎么应对的问题,在很多时候我们很难找出自身的问题,还错误地认为一切都好,为了不让问题在暗中生长,我们就需要保持警觉和自省,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监视和反思,时常对自己提问,有哪些事情没有做好,犯的错是因为什么,怎么避免。

或者是向身边的人寻求反馈,别人可能会观察到我们没有注意的问题,以及看书,看书是一种自我教育,能够帮助我们改善自身的不足,看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因为书中的内容其实是一种答案的提前告知,答案的出现能揭露问题的存在。

就像这篇文章,你在看这篇文章之前一定不会想到自己应该去找这方面的知识,自己会存在文章中说的不正确的行为和想法。

07 消除问题

问题之所以产生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把问题当成了问题。

因为问题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产物,有的问题对你来说是问题但对于别人不是。

你之所以会认为问题是问题,说到底是因为你把问题当成了问题,你认为是问题,那它就存在,你认为不是,问题就消失。

问题起源于人主观上的在乎和重视,一件事遇到了阻碍,你非常在乎它,想解决,那它就是你的问题,你若是不在乎,那问题就不存在。

比如,你想买套一百万的房,但没钱,这对你是个问题,但李四同样买不起,却无所谓,这对他却不是问题,因为他不想要。

所以这世间的一切烦恼归根结底其实都是自寻烦恼,像常见的买车买房,挣大钱,找好工作,找对象等等,这些问题和烦恼都是由人们自己决定的。

在这方面佛教徒做得很好,大家都知道和尚总是无欲无求的,而无欲望无所求也就无期望,他们看淡很多事物,不在乎很多东西,所以他们消除了问题,也就不用为了解决问题而烦恼。

因此,对于问题一般的处理做法是解决,但更高级的做法其实是消除问题本身。

但也不能盲目地消除,正如刚才提到的,问题的出现是有好处的,它揭示了我们的需求和欲望,你不能无视你合理的需求和欲望,进行自我欺骗来避免解决问题的痛苦。

比如,你想要一部新手机,你可以让自己变得不想要,问题就不存在,但前提是你是真的不想要,如果你没能真正改变自己的想法,那就只是自我欺骗和逃避解决问题的困难。

我们不必像和尚一样杜绝所有的欲望来避免解决问题,因为这很难做到,我们很多人注定难以摆脱各种世俗问题的困扰,但是,不产生欲望和期待来消除问题在某些时候也许是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08 总结

问题充斥着每个人的一生,人生中所有大大小小的烦恼与人间疾苦,都是因为它是个问题,我们无时不刻不被各种问题困扰,面临无法解决问题的痛苦,而且往往刚解决一个问题不久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因此,如何深入地认识和正确看待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一定是我们最为需要的。

这篇文章能够让你比较全面的认识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重点,为了让你不至于看完就忘,强化学习效果,你可以收藏下来。

本人专注创作:靠谱、深入、全面、理性、严谨的认知内容,有订阅号“认知编码者”可订阅,创作不易,恳请支持一下,谢谢。


重点与核心

一【问题的产生】

1.问题是内部期待和外部条件之间形成了落差,而解决问题是要抹平这个落差

2.你的问题都是你的期待

二【问题的表象与本质】

1.解决问题首要是学会区分表象和洞察本质

2.不断地提问,深入发现本质

3.本质本身也存在本质

4.问题的本质可以有很多,因此需要停止追问

5.本质是一种对事物深入的认识和解释

(1)根据三点停止追问本质

1.实际可行性

2.问题的紧迫性

3.实用性

(2)根据三点选择本质

1.问题的关联性

2.可操作性

3.所需的成本和时间

三【问题,原因,答案】

1.问题是原因的外在表现,原因是找出答案的依据,答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本质可以作为原因,也能作为答案和问题

3.问题可以是答案和原因,答案可以是问题和原因,原因也可以是答案和问题,它们能够相互转换。

4.问题,答案,原因,都是一种帮助我们认知事物的形式。

5.问题以疑问的形式呈现,引发思考和探索;答案以解答的形式出现,消除疑惑;原因以解释的形式存在,揭示事物背后的逻辑。

四【目标、方法、变量】

1.目标、方法、变量这三个因素共同影响着问题的产生。

2.解决问题时要明确目标,使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并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加以防范和控制。

五【解决问题三步法】

(1)描述;以事实来描述问题,将其具体化,防止问题模糊,抽象。

(2)拆解;将大问题拆成一个个相关的小问题,找到关键点和目标。

(3)方案;上中下三策;永远以上策为先,中策为下,下策避免。

六【问题的提醒】

1.问题不是问题,而是提醒

2.有问题不可怕,没有问题有时是最可怕的

3.问题的存在也是这个问题诞生的过程

七【消除问题】

1.问题的产生本质上是人把问题当成了问题

2.问题就是烦恼,一切的烦恼都是自寻烦恼

3.聪明的人解决问题,智慧的人消除问题

4.问题由期望促进,由在意决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