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左寨小学 王晶霞
现代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让他们充分展现自我,逐步培养主体意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工具,表达自己多彩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真正“动”起来。具体来说,我认为应从四方面做起。
一、让学生明确写作的意义,在意识上“动”起来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对掌握祖国语言文字工具的重大意义的认识,使他们真正理解学好写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成为积极主动进行写作探索的力量源泉。这样的突破口应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入手。
1、让学生理解写作对营销的重要作用。带学生走入社会,浏览街头巷尾的宣传广告,并让他们收集同类中认为优秀的,展开该广告所带来社会效应的调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写作的在营销中的重要位置。
2、让学生理解写好文章对管理的重要作用。带学生走访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让他们谈谈一份好的计划书如何指导开展工作,如何科学有序地综合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发挥最佳作用。还要让他们谈谈一份好的工作总结如何积累下丰富的工作经验,如何抓住要害弊端成为后车之鉴,防患于未然。如此,使学生在无形中触动写好作文的意识。
3、举办“我最喜欢的——(书、文章、电视剧﹑电影)讨论活动,让学生体会文学的艺术魅力。先让学生各自介绍自己喜欢的那些内容,然后谈谈哪些地方印象最深刻,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如此,学生在欣赏和总结中感受艺术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和启迪,认识写作和人们生活的不可分割。
二、培养学生的协作兴趣,让他们在激情上“动”起来。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 因此,要让学生想说话,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情绪上动起来。
作文是学生多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反映,但许多学生对于作文存在着畏难情绪,因而协作积极性不高,造成作文敷衍了事,质量很差。所以,作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1、设置情景,激发作文兴趣,让学生有话可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写作的热情,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为此,我认为花点工夫,为学生写作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表达的欲望,这是写好作文关键的一步。
2、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写。写作应是一种个体思维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阅历、知识、理解能力的不同,会导致对事物的不同看法,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讨论、和谐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以亲切的眼神去关注学生,以幽默的语言去激励学生,与学生交流、共鸣,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信任、被承认、被理解,从而按自己的思路大胆、自由地表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教师只是扶持、点拨。尤其是看图作文的训练,由于画面是静止的,它只反映了生活中的一个短暂场景,至于时间、地点的转换,事情的发展变化,人物神态动作的变化,内心活动和说话内容在画面上是表现不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如果老师讲,学生听,或者老师问,学生答,就会使学习过程索然无味,扼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时学生最迫切需要的就是一个自主、轻松、愉悦的氛围,来放开想象的翅膀,驰骋于美好的想象与幻想情境之中,向前,设想出事情发生的原因,向后,推想出事情发展的结果,然后连起来理出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为了取长补短,使事情过程更完整,更丰富的展现出来,教师即时为学生营造愉快交流、协作的氛围。这样,“说”者因为有了忠实的听众,有了交流的对象,说的兴致变浓,还会自然地运用亲切的语调、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增加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听”者在这种情境中,也会一改沉默静听的僵化形象,回归生活的真实,边听边做出提问、猜测、赞同、反驳等反应。如此在互动、开放的过程中不断生发创新的火花,学生的积极性也会高涨起来,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画面的丰富内容。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他们不断尝试、探索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设法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有信心写。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共同的心理特点——希望获得成功,成功能激起兴趣。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的认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都受主体情绪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正确运用赞美,让平凡的生活变得美丽,让不协调的声音变成美妙的音乐。赞美可以激发人的自豪感和上进心,也许一次小小的赞美,就能改变人的一生。为了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保持写作的热情,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闪光的篇、段,有意夸张地赞赏、评析,即使不好的作文,只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哪怕某个词用得好,也要给予肯定,这样充分注意和表扬学生习作中的点滴成功,使他们及时体验成功的乐趣,使他们能自由地思维,自由地表达,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生活在希望中,从而使学生由成功的体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愉快的内心世界成为产生力量的源泉,人格得到自由舒展,思维得到活跃与激荡,潜力得以迸发,产生探索的动力,树立写作的信心。
三、仿中有创,标新求异,让学生在探索中“动”起来。
作文的综合性决定作文教学要强化学生的能动性,不能限制学生的“如法炮制”,应引导他们以仿起步,仿中有创,标新求异,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的学生在作文中往往缺乏从小事写出深意的能力。因此,我常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看本质,挖掘出小事中所蕴含的深意。如五年级有篇习作《我的--》,要求通过几件小事写出你所熟悉的人的某个特点,很多学生受思维的局限性,往往只表现某人乐于助人、热爱学习等,跳不出范文的模式。于是,我鼓励学生还可以写某个人的习惯、个性、爱好等。给我一启发,有位学生准备写爸爸的“健忘”,从他的材料中可以看出“爸爸”不拘小节,常会“健忘”。我接着引导那位学生,问他爸爸是不是什么事都忘,有没有什么事从未忘记。学生马上就说工作上的事从未忘记,向灾区人民捐款没忘。我就鼓励学生把这篇作文完成,一个生活中不拘小节,工作上一丝不苟的父亲形象活龙活现的展示在我们眼前,爸爸的“健忘”赋予了新意,文章的立意新了,深刻了。我觉得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也是不停地“唤醒激励”的过程,让学生脱离了模式框框的羁绊,仿中有创,标新求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亲身实践,进而获得认识,形成情感,最后产生感悟,并且积累成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以此作为今后生命之旅的底蕴。因此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应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而这些要顺利地表达出来,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领,他们往往会有“茶壶里煮饺子”的现象。这就需要大量阅读,博取众家之长,感受“从茶壶里倒饺子”的方法,也就是在尽情体验前人诗情画意的同时,触动灵感,放飞想象,释放生命的活力,激发创新意识,展现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了学生探索的精神。
四、变“师阅”为“群评”,让学生在修改中“动”起来。
“作文是修改出来的”,由此可见,作文的修改是相当重要的,传统的作文修改个别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学生苦思冥想,但效果欠佳,大多是由老师代为修改。这样一来,老师的工作量大了,但学生对教师的劳动往往视而不见。传统的讲评方式也往往只有老师一评到底,一次作文只讲三四篇优秀习作或其中的某些片段,大多数学生没有积极参与修改交流。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所以在学生完成习作后,应该让学生“群评”、“自改”。“群评”也就是组织学生进行“争当评论家”训练,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一人读自己的作文,其他人听后评议,大至篇章结构,小至字词,都可评一评哪些写的好,是自己想不到的,那些不合适,需要改进。这样给学生创造交流修改作文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评判、审定能力,变“师阅”为学生的思维技能训练,让他们在读、评、议、改的过程中,举一反三,拓宽视野。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仅仅是对学生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的训练更主要是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学生,让他们真正动起来,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自主洞察自然、社会;解放学生的手和脑,让他们手脑结合,实践探索;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有疑便问,有话就说。这样人人参与,主动写作,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掌握写作这一社会交际的工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写出丰富多彩而有个性的作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