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此我专门去图书馆,找来两本关于如何读书的书籍来学习,一本是徐中远写的《像毛泽东那样读书》,另一本是叔本华的《读书与书籍》。
读完这两本书后,让我对怎样读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读书要做选择,读书首贵择书;读书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读书要做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要做选择
读书首贵择书,开卷有益并非真理。
精神粮食和物质粮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饥不择食。
有些粮食的营养价值高,是公认的好食品,对这些粮食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去争取和占有。还有一种粮食口感很好,但是吃多了容易三高,对这种粮食我们应该远离。再有一种就是我们的认知范围内尚不能区分的粮食,看上去不好、吃起来口感也不好,这种不适合自己的粮食,也没有必要逼迫自己去吃,吃错了的话,难为了自己的嘴,也害苦了肚子,如果是坏书,那就像是毒药,对心神的伤害巨大。
叔本华的建议是,我们要把宝贵的时间用来读已有定评的伟人名著,只有这样才是开卷有益。

在《像毛泽东那样读书》中,作者专门拿出一章来写,题目叫做“六学毛泽东有选择有重点的读书”,徐中远写到毛泽东选择读书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二是根据工作需要,三是根据休息身体和和调节换脑。
读重点的书,其实也就是选择读书的延伸,只有认真的选择才会有重点,《共产党宣言》《资治通鉴》这些就是他选择后,终生研读的书。
读书要做好选择,前提是自己需要有清晰的读书框架,就像是盖房子,需要什么的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即便是拿来全世界的砖头和钢筋水泥,对自己也毫无意义。
因此读书要构筑起自己的四梁八柱,政治、哲学、军事、历史、管理、专业、经济、地理、文学、艺术等,框架结构基础越稳固、设计越精巧,知识的大厦越雄伟、越坚实。
读书要做思考
关于读书与思考,叔本华有精彩的论述,“我们读书是别人替我们思考,我们不过是在重复作者的精神过程而已。所以一个人如果整日读书,他将逐渐失去思考力。”
意思就是我们读书只不过是在重复和学习别人的思想过程,“我们的头脑实际上已成为别人的运动场”。
他还讲,读书越多整天沉浸在书中的人(学而不思的人),思维能力必将逐渐丧失,犹如经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差一些。他还说,读书越多留在脑子里的东西越少。读书多了,人脑就像一个密密麻麻、重重叠叠、反复涂抹的黑板一样杂乱。

我们读书如果不思考,很少会有心得,作者记录在纸上的文字,就像是留在沙滩上的足迹,也许我们可以看清他走过的路,但要知道他在路上看到什么,脚下的感觉是什么,就必须我们自己去感受,这种感受就是思考。
读书不做思考,也就像吃饭不咀嚼不消化,只不过物质粮食是从肠胃过,精神粮食是从眼前过。
读书要做笔记
思考是内化,而读书笔记也是输出。
为什么我们读书不爱做笔记,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没有认识到读书笔记的重要性。我们大多情况下读书都是蜻蜓点水,无论是看经典的书还是看闲书,还是信息类的书,都不怎么喜欢动笔做记录。另外一个原因是思想懒惰,我们以愉悦的心情读书,当然不想做笔记,轻轻松松好不惬意。以学习心态读书,本身就很累,做笔记需要思考和落成文字,自然懒得动手。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泽东一生孜孜不倦坚持的读书习惯,这句话源自徐特立老师的教诲。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读书笔记主要有三种,读书摘抄、课堂笔记和课后自学笔记。后来,毛泽东每阅读完一篇文章、一本书后,都要在重要的地方批注、批画,或者打上点、圈、勾、叉,划上线条、三角、方框,还有问号等标记。
1942年4月20日,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会议中,还专门讲到读书学习“要做笔记”,并且把做学习笔记,当成是纪律要求,当成是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无论是谁都要写笔记。
毛泽东在延安的时候,一次在中央党校校务会上讲:读书要粗读,有个大概印象,然后是复读,重温一下重点章节,这就是精读。在这个基础上,再写一点读书笔记,问几个为什么,联系实际工作思考一下周围的事情,这样就能防止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做读书笔记,就是整理思想的过程,有了自己的读书笔记,那么就是知识的第二个跃升,读书也就有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