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京东内部的职场事件接二连三地出现,直接被送上了热搜榜单。
据各大媒体平台报道:
京东内部总裁级别以上的高管,实行末位淘汰机制,裁员的比例要达到10%以上。
京东快递员的底薪取消,公积金系数从12%降到7%,硬生生地下调了5%;
不仅如此,京东内部的一封邮件也被传到了网上,瞬间引起了热议,邮件里面的内容是这样的:
文件内称,公司要坚决淘汰三类人:不能拼搏的人、绩效差的人和性价比低的人。
这消息是否真的属实?我们还不能确定。
但是,职场的规则从来都是极其残酷的。
想要在职场上站稳脚跟,靠的不是别人的同情和庇护,而是能力--不断提升且难以被替代的个人核心竞争力。
落后的人被淘汰,这是千古不变的生存法则。
在同一个起点出发,花了同样的时间,也走过同样的路,为什么被淘汰的偏偏就是你呢?
那是因为,你在路上的关注点错了,看到的东西、学到的经验,可能都是无关紧要,不着重点。
对于每个人来说,时间是唯一稀缺的资产,如果能把时间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并且做到极致,才是最有意义的坚持。
这不仅能够不断提升你的个人核心竞争力,还能持续优化你的思维框架与方法体系,让你远离被社会淘汰或失业的风险。
只有在正确的路径上持续积累,你的付出和努力才有意义。
那么,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重要的事情?
一、思考重要事情的4个方法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烦恼:
我到底要不要继续呆在这家公司?要不要继续从事现在的这份工作?现在所从事的这个行业未来的前景如何?如果打算辞职,那要去干什么?
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还没想好以后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之前,就已经被现实的经济问题扫地出门了,于是只能将就着找一份工作,谋求生计,然后一做可能就是好几年,甚至一辈子。
这种思维方式带来的后果就是:生计问题勉强得到解决了,事业上的问题却逐渐累积,形成了更深的矛盾。
也就是说,没有把时间花在重要的事情上,你的努力自然无法得到最好的转化。
还是那句话:时间是每个人唯一稀缺的资产,你怎么去使用它,它就怎么给你相应的回报。
所以,你不该花太多的时间在纠结、徘徊和犹豫上,而是要尽快地找到那些重要的事情,主力攻克,尽早解决。
而不是像春风拂柳,过了就算过了。
这里我们分享4个方法,让你学会辨别什么才是重要的事情。
1、用宏观逻辑思考问题。
经济因素、社会思潮、群体心理、政治经济关系等等,都会影响一个产业的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想要了解自己所处的行业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有N多种方法,比如说新闻报道、社交软件、专家分析、产业论坛等等。
借助这些互联网工具,去关注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走向;了解你的行业是否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探清客户对于你们产品的态度和期望;解读国家政策对你们行业的影响等等。
不能一直把自己困在发展前景未知的小领域,或者死钻一个快要面临淘汰的技术上,不然你的眼光会越来越有局限性,格局也会越来越小,最终连怎么被淘汰的,都是后知后觉。
2、了解产业逻辑。
在互联网和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一个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驱动因素和竞争都会发生变化。
比如说,企业与用户的关系怎么样?技术门槛是否存在优势?商业模式是否生态?生命周期有多长?等等。
这直接关系到一个产业发展前景的客观判断,去弄清楚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思考是要继续坚持还是果断转行?要往哪儿坚持?
3、了解业务逻辑。
一个公司的战略布局、业务方向,是否符合我们前面提到的宏观逻辑和产业逻辑?是否符合社会大潮和产业大方向?
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去分析的。
4、了解财务逻辑。
一家公司的财务情况,是企业过去经营行为的数字化、结构化的总结与记录。
通过财务情况,可以总结分析一家企业的运营情况,了解这家企业业务上的特征和问题,从而判定这家企业的现状。
习惯用“宏观逻辑、产业逻辑、业务逻辑和财务逻辑”这四个逻辑来思考问题,能帮助你更好地看清你所从事的工作是否还有坚持的意义,是否值得你用宝贵的时间去坚持,也能帮助你更准确客观地做出决策。
重新审视时间的价值,并且逐渐把重心过渡到那些重要的事情上,你的坚持才有意义。
二、4个方法的实例应用
这样说可能有点抽象,在这里我们举个例子,用这4个方法来分析一下消费品行业。
从宏观逻辑出发,你可以发现:
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消费的人口红利基本消失。顾客数量和人均消费基本没有什么增量,反而会出现下降。
并且,随着信息的透明化,消费者的认知能力开始提高,很多渠道的价值会被压缩。
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概念也越来越强了,一些口碑不好、服务不好、专业不够的品牌,会迅速被淘汰。
从产业逻辑分析,你可以了解到:
市场反应和调研结果表明,存量市场正在面临结构升级,品类创新类的产品也变得更有机会;
不仅如此,吸引消费者的手段也在面临着升级。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来看,体验、服务、健康、审美等需求逐渐成为购买决策中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也开始变成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引导者。所以,企业需要和消费者建立高效互动的沟通模式,再结合大数据的使用,优化流程,提高供应链效率,生产出那些市场所需的精准产品。
如果没有看懂这些变化,产业结构就会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企业的发展前景堪忧,个人的能力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从业务逻辑出发,你可以去验证:
根据公司的战略布局,你去实施会不会觉得很棘手?
通过成单率,你觉得这个消费品的产品力价值如何?
它的销量与持续的创新能力是否有关?
从目前你们的宣传推广渠道来看,传播是否有效准确?
你们的产品是否能与消费者保持良性的互动?
这是业务方面需要引起你重视的问题。
从财务逻辑出发,你可以去反思:
产品的利润空间到底有多大?投入的成本与净利润之间的关系如何?一个月的业绩是否能够轻松达标?是有增长的趋势还是下降的趋势?
用财务计算的结果,验证各种策略的可行性、权衡成本与利润的关系,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你看,从这4个维度去思考问题,我们对整个市场的大方向开始有了基本的认知,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也会开始有了新的思考方向,不至于一头雾水。
在这些基础上去思考问题,可以保证在方向上不会有太大的错误。
先把握大的方向,着手重要的事情,再逐步分解到小领域里面精耕细作,你的努力才会更有成效。
三、思考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细节
用上述四个方法去思考事情,更多的还是会停留在抽象的思维上。那么,怎么把脑子那些抽象的、零散的想法梳理出来呢?
这里推荐3个小方法:
1、归纳法。
整合信息,解构重构,搞清楚问题的逻辑关系和主要矛盾。
2、演绎法。
在归纳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如果换另一种思路去做,那又会怎么样?
3、实证法。
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和推理。在过程中,启发新思维,这也是属于意外的收获。
善于使用这3个小技巧,可以帮助你把外部接触到的信息在脑中逐步思维化,然后通过归纳总结,把抽象的、零散的思维具体化落于纸上,形成方案。你的努力才能转化为实质性的成果,而非纸上谈兵。
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也要给自己设定几个要求:
1、保护好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只有发掘出内心最深的自我驱动力,才能让自己在无压力、无任务的情况下,还能保持自觉。
2、诚实地对待自己。
人性有一个弱点,就是喜欢逃避或抵触那些遭到对抗的东西,更倾向于接受或强化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事、那些有利于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或者比较容易得到他人认可的东西。
所以,培养自省和纠错能力,可以让你减少犯错的几率和成本,不会过于悲观或乐观,而是时常保持客观。
3、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
信息时代,二手资料、二手观点居多,对权威意见不要直接引用,时刻保持怀疑态度,严谨分析、判断和使用。
不断训练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力,才能进行清晰的归因分析,逐步累积属于自己的、可持续优化的思维体系。
4、归零的心态。
大部分的人从业时间越长,就越不容易接受改变,也更容易犯错。
如果在听到那些反方观点的时候,不妨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想想他们说的有没有道理,是否有参考价值。
以归零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后来的你会逐渐发现,在很多事情上,你都要感谢那些曾经与自己奋力对抗过的人。
四、写在最后
对于每个人来说,时间和精力永远都是稀缺的资源,如何去调配和使用,决定了我们一生的成就和走向。
所以,请重视你手上的时间和精力,把它们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尽力做到极致。
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你的思维、眼光、格局都会得到改善,同时,这也会开始倒逼你去建立新的收入渠道,财富自然也会离你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