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这个南方的沿海城市依然温暖如春,街心公园的各种鲜花姹紫嫣红,争妍斗艳。但是一到小年,街头的人流和车流明显的少了很多,平时见缝插针的地下车库竟然有了一些空的车位。街道两旁挂满的大红灯笼,夜间高楼大厦在灯光秀中闪烁着的光灿灿的字幕,掩饰不住这座城市临近春节时的冷清。生活在这座快节奏、高密度的水泥森林中的居民,亲友之间很少串门,邻居更少往来。即便是春节期间,在电梯或小区相遇,彼此道声“新年好”便一笑而过,几乎没有过年的节日气氛。
在这个接近二千万常住人口的城市里,有一千多万人是无户籍的打工者,他们在年初如潮水般的涌来,岁末又像退潮似的流去。买票难、行路难、交通拥堵、旅途劳累,都挡不住他们回家的脚步。没有回去的人,身在异乡,心归故里,常常怀念起家乡那浓浓的年味儿。
在那经济困窘的年代,过年是件大事。儿时常听母亲说“年怕中秋月怕十五”,意即中秋一过,春节就不远了。我们这些小孩从中秋就开始盼着过年,在遥远的记忆中,只有到过年,才有机会吃好的、穿新的,还有压岁钱。那时候,父亲一个人微薄的薪资养活一家人,常常入不敷出,捉襟见肘。为了准备过年,父母很久前就开始起早贪黑地忙碌,母亲接了所有可以做的零活贴补家用,还要节衣缩食,精打细算留出过年的开支。
除夕,我们换上新衣,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母亲是极爱面子的人,我记得,在最困难的那几年,母亲会事先提醒我们,要省口待客,母亲精心准备的几份主菜,像虎皮扣肉、清蒸鸡、红烧鱼,在年饭时敬过祖先后,我们都不能动筷子,原封不动的保存起来,留到年初招待来拜年的客人。这样,每每看到桌上的难得一见的美味我们只能咽口水。只有客人吃过以后,我们才能一饱口福。
那年头,家里没有电视机、收音机、没有空调和暖气片、也没有春节联欢晚会。大年夜,一家人围着一盆炭火,一杯热茶,一碟瓜子,一碟红薯片。大人们天南地北的聊天,小孩儿嘻笑打闹着玩耍,不时从炭盆的灰烬中翻出烤得香喷喷的红薯或者芋头,争着抢着,其乐融融。直到午夜,家家户户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母亲会给我们每人盛一碗红枣煮鸡蛋,说是元夜吃了元宝,来年诸事顺利。
大年初一,总是天没亮就被鞭炮声吵醒,说是开柴门,迎财神,越早越好。大门一开,院子里顿时变得热闹起来。“拜年了!”,“恭喜恭喜,过了热闹年!”,祝福声,欢笑声,连成一片。邻居们你来我往,络绎不绝,父母忙碌着泡茶递烟,拿出早已备好的点心盘碟,殷勤地招呼着来拜年的客人。
街头的小店售卖一种用纸皮做的假面具,面具画着孙悟空、猪八戒、关公、张飞、武松等人物头像,可以用一根皮筋绑在头上。入夜,我们一群小伙伴戴上各式各样的面具,挥舞着用稻草扎的草把,自称“舞草龙”。一伙小孩手舞足蹈,在街坊邻里东家进去西家出来,挨家挨户拱手作揖,然后一边口中嚷嚷“恭喜发财”,一边拿着草龙胡乱舞动。却也逗得邻居们喜笑颜开,忙着给我们散发点心和糖果。
春节期间,鞭炮是男孩子的最爱。沒钱买整挂的鞭炮,我们会从人家燃放过的余屑中捡出来未炸响的单个炮竹。男孩点燃鞭炮的引线后,要等引线快燃尽再扔出去,一般会在空中就炸响了。捡到的没有引线的炮竹也可以利用,将它拦腰折断,再将一个炮竹的引线架到折断的裂口处,状如机枪。点燃后,先是“吱吱”地冒出火花,接着“呯”的炸响,十分有趣。有时还故意等炮竹即将炸响的瞬间扔进积水里,炸响时水花飞溅,引来女孩的一阵尖叫和男孩们的哄笑声。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做些好吃的东西。弄堂里左邻的张大爷说“滿伢子过来,试试我家的粉蒸肉”,右舍的李大婶说“我家的糯米甜酒做好了,添一碗去吃”,整个弄堂里喜气盈盈,弥漫着煎鱼炸肉的香味和烟火气。。
按照我们家乡的风俗,初二开始就陆续有亲戚朋友来拜年了,来者一般会备些蛋糕、桃酥、花根等点心,或者红枣干、桂元干、墨鱼干等作为礼品,用黄色的纸包成方方正正的,并在上面放一小张红纸以示喜庆,再用纸绳扎好提过来。收到礼品,母亲不让我们动,而是重新组合,让我们小辈去拜年时还礼,张家的礼品加一些送给李家,李家的礼品加一些送给王家。母亲说“人情是把锯,锯来锯去”,而且还礼必须比原来送礼的要多才行。那时我有点不高兴,心想这么好吃的东西,自己不吃却拿去送人了。慢慢地才理解了,家里没钱,又要顾及脸面,这也是母亲的无奈之举。
初五开始,真正的龙灯队上街了。湘潭是座小城,但当时龙灯队却不少,大一点的企业和地方社团都会组建一支龙灯队。走在队伍前面的人握着铁铳,随着急速射出的烟火,“砰砰”的铳声震耳欲聋。鼓乐班子鸣锣开道,十几个大汉举着龙灯,浩浩荡荡,威风凛凛。那些商铺或者殷实人家,远远看到龙灯队过来,到街心放一挂鞭炮“接龙”,龙灯队便停下来,舞着龙灯到这户人家里面绕一周出来,在大门外围一个圈,生龙活虎地舞将起来。只见龙头前一个伙计举着一枚火红的大红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前忽后,那些大汉舞着龙灯紧跟红球舞动,时而盘旋穿插,时而翻腾转动,时而昂头呼啸,时而俯首低吟。看见张家有高龄的长者,他们就舞一个龙王拜寿;李家媳妇身怀六甲,他们就舞一个骑龙送子;王家的情侣正在恋爱,就舞一个游龙戏凤,看得主家兴高釆烈,忙不迭地打赏酬谢。偶然两只龙灯队伍相遇,一时兴起,他们还会比拼斗龙,鼓声大作,鞭炮齐鸣,在众人的喝彩声中各显身手,一片歌舞升平的祥和气氛。
街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花灯游行是最精彩的场景。前面开路的是五光十色的彩车,举旗子的、踩高跷的、玩杂耍的、装小丑的,五彩斑斓,光怪陆离,有精心妆扮的乌龟精、蚌壳精、虾子精,还有“刘海砍樵”、“武松打虎”等折子戏的扮演,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晚上接着看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才算是圆圆满满地过完了年。
现在生活富裕了,美味佳肴习以为常,鲜衣怒马不足为道,以物质条件论,天天都是过年。可是生活好了,年味儿反而淡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当年乡邻们拜年时的口头禅“恭喜过热闹年”,道出了其中的真谛。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一年伊始,过年的喜庆,不仅在于吃得满足,穿得华丽,玩得开心,更在于家庭美满,邻里友善,社会和谐,在于亲友们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这样的年味儿才能让人记忆犹新,久久难忘。
202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