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就人们遇到事情的思考情景提出了人们思考的框架体系: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试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经济和生活息息相关,经常相互转换,幸福感的最简单方法是分配好你得时间,你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在书中主要是向我们揭示本能地存在于人类头脑中的偏见,以及何种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这些偏见,提出更为准确、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以下是我的一些分享心得:我控制和认知努力是大脑工作的形式。有时候要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这件事又面临很大的挑战,,既要解决外界问题,又要克制自己,相当于大脑两块区域要工作,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损耗” .比如:我现在要求自己每天饭后走路一个小时,习惯成自然了,如果我不出去走走就觉得很难受。现在我们每天不看手机,不看微信就好像缺点什么,浏览一下也好,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沉淀自己的思想也越来越难,我想这也是郝老师成立读书会的初衷,希望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读书,思考,提升自我各方面的能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规划才会成长!!
习惯通过因果关系理解事物,结果经常把仅仅是相关的事务理解成前因后果。小样本经常会带来巨大的统计风险,但是我们还是喜欢夸大自己的经验,让身边的世界显得简单有序,忽略了展现世界复杂多变的证据。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仅仅是因为是运气,却更喜欢归结于我们可以接受的理由。
锚定效应:暗示就是一种锚定效应,生活中锚定效应无处不在,有时是由于启发效应,有时则是因为调整不足,产生锚定效应的心理机制使我们比自己预想的更容易受到影响。此书解释了为什么限制购买商品是有效的营销策略。同样的策略在商讨购房价也同样适用,在谈判和协商中率先出击的一方往往占有优势,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发制人”吧。看过此书说的有些现象我会有一种惘然大悟的感觉,“哦,原来如此,” 会心一笑……
今后遇到事情时,我不急于作出决定,而是停下来想一想,我一定要照按系统1工作吗?我还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做出其他的选择?凡事三思而后行,多想想这件事情还有没有其他的处理方式,怎么能对之前预期的判断进行优化?我想如果长时间的这样坚持下去,改变和调整我们处理问题时的惯性,就能让自己处理事情时远离偏见,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