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小组,并没有给人想象中的归属感,反而令人战战兢兢,久而生厌。
11门课程,分了10个小组,除了体育没分组,其他全是分组分组分组。
分小组学习已成为大学课堂的一个常态,它的出发点是极好的,什么促进团队学习、师生交流、互帮互助……四字词语还能夸好多个。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个样子吗?
我身边几乎没有人喜欢小组学习这种形式,不论是学霸级的,还是学渣,或是热衷社交的,小组学习几乎讨不到好。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聊聊小组学习这件事。
小组学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它的目的优点前面已经夸过了,这里就不赘述了。它的理想状态就是,小组成员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发挥团队力量、刻苦专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展现自我、完善自我。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小组学习在大学里的现状让人夸不出来。
☞关于分组:每门课程老师都要求分组,老师强制要求、速战速决,课上说要分组,下课就要交名单。很多时候一个寝室默认就分在一起了,再加上稍微熟一点的,就成了一个小组。草率成立,一开始就存在问题,就像很多闪婚一族,成得快,分得也快。最后小组貌合神离,互相嫌弃。
☞关于讨论:小组学习的目的中就要促进交流。然而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总会有不说话,特别是小组成员比较多的时候。线上讨论,总有人不在线、不吭声,面对面讨论又特容易跑偏,效率也低得无力吐槽。
☞关于公平:小组学习其实是特别不公平的,虽然是提倡互帮互助,但是当你认真讨论,做了很多,到头来和那些极少做事的成员一样的分数,谁遇到这种事都不会高兴吧,那种心里不平衡的滋味。
小组学习好处多,但仍旧不喜欢。
☞划水的人太多,人多好推脱。
小组成员一般都在4-10人,4个人还好,10人真的就有点累赘了。作业、任务什么的都等,等到大家一起做,拖到最后不能再拖了才来赶时间。有人就说小组学习就是看谁稳得住,稳到最后的通常都是做事最少的。反正都是算小组成绩,总有人会做,这种心理会在这种分组学习中产生。
☞组长责任大,不负责更可怕。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正好结束了接近三个小组讨论。然而在讨论中,组长只说了两三句话。既然有组长和组员的划分,我认为就要各抒其职,当然有积极负责带动大家的组长。但我就遇到了那种不负责任的,很多时候想提醒大家该做该说,但又没有立场,身份很尴尬,没有组长的带动,真的很难。
☞本想各抒己见,却是各自为阵,限制自身。
有朋友说小组四人有不同的意见,当课程负责人收集意向的时候,她的成员直接报了自己的上去。我们做新闻汇报也是找新闻、分析新闻、PPT制作、汇报,各干各的部分,没有沟通,没有交流。小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自由。
☞能力差的自卑,能力强的怕被占便宜。
“我不行”、“我不会”,每次听到类似的话真的很气,没有人天生就会,总得去学,虽然我也经常说,但也会去做。能力稍微差点的就害怕自己做不好,拖小组后腿,讨论时不敢说话,越来越自卑。
“我不喜欢小组学习,不想被别人占便宜。”朋友在谈到自己参加广告大赛被老师要求组成小组,他很郁闷。创意这种东西本来就是很私人的,最多两三个人,但却非要成一个大组,真的莫名其妙。
强制性的分组,任务性的学习,只会让人越来越嫌弃小组学习这个形式。
可能是我所在环境以及自身的问题,有关小组学习全是负面的。
我心里不否认小组学习的优势与好处。但真正实施起来,真的很难,难于上青天。
组长要起带头作用,组员积极参与讨论……在现在这种大学环境下,我觉得是不太可能的。
很多时候,大学需要的不只是小组这么一个形式,而是一种思维,一种态度,一种内在的精神。
然而,现实却是重视小组这样一个形式,以为分了小组就能成为小组学习。太天真的,这种形式主义的错误,正愈演愈烈。
算是一个牢骚吧,最近真的被小组学习气的不轻,正好因为不知道写啥,就噼里啪啦写东西来抱怨了,负能量太多,想快点走出来,恢复满满活力!
动手点亮❤,我就会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