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淡水作用是利尿,淡水穿肠过,体液不留。
✓上火、便秘、发烧等情况多喝淡温水
X健康体不可只以“每天8杯水”的指标来。
✓健康常态下喝水可加适量苦味茶叶(红茶绿茶,或一些果蔬粉等);吃西瓜时加入微量盐,目的:防止津液流失。
冷食冷饮:
冷东西到胃里,需要靠胃的热气把低温的东西加热到跟人体一样的温度→增加了胃的消耗→日积月累频次高时,胃因此消耗过度而损,肺胃相连,肺也因此受损。
✓冬季人体和冷食温差小,胃健康者可适量吃;有喝热性酒可配少许冷食;
✓夏季冷饮嘴里含久些再咽下,解决嘴巴贪凉的欲望,而非胃。
有人喜欢饭前先来杯冻饮料,这会让胃的感知降低,饱腹感被麻痹,就可能引起不节制食量去吃。
✓较妥:略食后适量常温或温热汤水,或主食前喝点温热汤。
✓饭前后的一小时外可因情况喝些水饮解渴
牛奶:牛奶性寒,消耗胃阳气,因人而异喝
✓孩子如肠胃没有寒凉可适量喝,成年人同理。尤其是女性,大部分女性体质较男性属阴寒,所以视自己情况而定量、频次去喝。✓加入温热性的姜粉、姜黄粉、肉桂粉、桂皮中和后再喝。
饮食与人的心绪心理
吃的东西和人的情绪也有相互作用影响的。情感压抑式为常态的人,阴寒属性的东西吃了化不了,会集结成负面能量聚积起来,影响心境,借酒浇愁就是典型的行为反应。(我们的情感表达以含蓄为主,压抑情感方式比较常见)
吃的感知带有身心的反馈。
频繁的过于强烈的饿的感觉是心火太旺,长期不觉得饿的状态属于心气不足。
✓可检视自己对人事物的想法念头等,需要梳理心情心绪。
饥:身体需要补充能量了,胃空了需要吃
饿:人的感知,想吃的欲望,除了身体还有心理需要。
不饥不饿的状态是走向亚健康的开始。不少孩子饱食是常态,常处于积食状态。他们的肠胃相对满实,口臭、咽喉反复发炎感染、腹胀、不放屁、晚上睡觉蹬杯子,甚至磨牙、流口水。家长有时候不看原因就带孩子直接去医院,这样就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健康负担。而这情况背后有部分藏有家长自身“饥饿心理”的传递。
另,不饥而饿是现代肥胖人的常见之状,吃得很饱却还感觉饿。这个病机则在于心火过亢,情绪和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内心存在深刻不满足感,以致出现食欲亢进。中医治疗一般用黄连、栀子等苦寒泄心的药物。原因要么压力大,要么欲求不满,要么遇事不决等等
所以,吃的东西选择上需要考虑几点:
1. 身体当下的需要
2. 心理当下的需要
3. 食材的性质(可以找资料学习)
4. 以“当地当季的有机食材”为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原理,处于相同区域的融合性在常态下更好。病况另当别论。
5. 以“中和搭配”为思路选择
即先考虑人(身心性),再考虑食物性质,温性配合寒性一起。(体质偏寒的人可选少寒多温的食物,反之亦然。如有喝点热性的酒,可搭配一点凉菜)
6. 吃的时间:
有益健康的饮食关键在于结合身体情况考虑怎么吃、吃什么、什么时候吃。不饥不饿时就不要吃,哪怕到了吃饭点,外界的时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生物钟。(原则还是先人后事。如果当事人不饿却非要让吃,就容易出状况,尤其是孩子)
可以少吃多餐,或规律性7分饱,保持胃部觉知以让身体的智慧来带领选择。或可在身体感知的前提下做恰当的规律训练(但得承担之后变动引发的难受)
7. 吃时的节奏
常态下可慢食带品尝欣赏之态,偶尔速食可以。
8. 节制。(≠绝对控制)
有意识有感情地主动做些节制,为了恢复健康趋向。节制人工制作的零食、新奇食品、食量;(不符合当地气候地域环境的)油腻、辛辣等口感
原理:食物也是有能量的,新鲜食材带有的大自然能量远>人工制作;当地水土环境和食材、人身体性质息息相关。吃进去的东西在身体能量上的波动小,自然就健康些。
改变过程中,遵循身体发出的信号,以温柔坚定的态度,像对待孩子般的耐心去对待身心调整,静待花开。
总结:
饮食根据自身身体需要为首位去选相应匹配的食材,而不是随情绪下的头脑念头去吃喝。
吃的好坏,量、频次、方式是重要参考依据,身体自身智慧对于常食食材选择能力>头脑选择,趋向健康之路。可结合身体觉知和头脑对食材的了解做决定。
已趋于亚健康的,就需要好好静下来去看看当下的情况,听听身体发出的渴望之情,做出因素梳理后再做调整方案。不能只看外界宣传物品作用而选,重点还在于自身当下所需。
方案里也不仅仅只有饮食关注,也有身体活动和一些需要的辅助方式。只要有决定,再去分步骤慢慢来就好。
饮食保健上永远得个例化,不可从众,尊重自己,才会生出尊重他人之发心❤️
祝福大家找回原本就有的健康
Shirley秀 编写
(部分取自岐黄医声公众号徐文兵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