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姚跃林
一个暑假过去了。喷泉边那一小块沿街草长势旺盛。新来乍到的人已想象不出半年前的模样。今天早晨7:30,浇过水后,我就站在阅览室的墙边远远地看。到操场做操的学生一队一队地走过去,没有一个同学踩上去。大家都很有秩序地排着队到操场。只有一位似乎掉队落伍的男同学飞快地往前赶,在我以为他要踩踏过去的时候,他猛地停住了,旋即跟着别的队伍走过这处拐角。看到这个情形,我颇觉安慰。在往操场走的时候,我在问自己,学校教育到底该做些什么?文化课学业成绩之外,我们还关注过什么?学生获得的最重要的学校教育是什么?我很难给出满意的答案。
其实,只要冷静一想,什么是最重要的教育我们心里很清楚。但难填的欲望和难挡的眼前诱惑常常使我们丧失了价值判断力。最终我们捡起了芝麻丢掉了西瓜。今天,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太多,学习机会以及在哪里学习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学和学什么,重要的是在有限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怎样的精神成长和品格塑造。如果我们只是一个没有精神和品格的知识容器,再高的学历也意义不大。
年初,教育部在阐述2014年的工作思路时指出,2014年要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后来确乎已经下发了,但我脑海里没有任何印象。我能记得的是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的时候说,此次改革重点提出了四项新的措施:1、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2、研制学业质量标准;3、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4、加强相关学科课标教材纵向衔接和横向配合。我很期待,但对这些措施推进的现状感到很茫然。我有幸参与到一个关于高考改革的课题组的工作,但在匆匆地一阵忙乱之后,半年再无音信。四项措施样样重要,样样难办。特别是前两项,最有价值,但最容易“放空炮”。我们有些习惯性思维总是改不掉。恒定的价值标准,在不同的阶段总是要用一些不同的语言来表述以示创新。“核心素养”要融进血液,而不是单纯写在纸上或者出在试卷里。学校教育在执行怎样的“学业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如何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
小布什任美国总统后,从2001年宣布实行《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NCLB)。此法针对美国中小学生学习水平较低的问题,提出提高质量的目标,而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很强的针对性。NCLB为了督促学校和教师加大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力度,采取了进行区域标准化统一考试,且将成绩与学校和教师的绩效甚至工资挂钩的政策,将学校捆绑在追求几个统考科目的应试成绩的战车上,从而使美国基础教育多元、开放、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等传统受到了束缚。这在一时可能对提高学生某一学科的考试成绩有作用,但从总体上看,学校自主发展的活力会逐渐丧失。NCLB只实行了几年。今天,美国的43个州和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已不再受NCLB的限制。陶西平先生认为:“如果单纯追求一个时间点上的效果,而不重视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有防止时间变异性的预案,那么改革往往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美国的NCLB如此,日本的‘宽松教育’改革亦如此。”反观我国,教育改革了几十年,一个可见的事实是,教辅材料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数量成几何级数增长,但我们离教育的本质却越滑越远。大家都知道有问题,但大家都束手无策。此时,强力部门的科学而合理地顶层设计就显得非常迫切。
今天在朋友的微信里看到一张搞笑的照片:一个刚出生或出生不久的孩子身上覆盖着一张纸,上面写着“距离高考还剩6933天”。看来这孩子生不逢时,按一年365天算,他要到19岁才参加高考。总不至于预算了一年的复读时间。微信的内容是:“高考不改革,教育就没有希望。”其实,我觉得单纯改高考,教育还是没希望。我一直认为,人类的教育需求有些过度,甚而有些走样儿,特别是在获取具体的知识方面。我有一个谬论,过度的教育有两个最重要的功能,一是维护稳定,一是促进消费,而对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根本素质成效甚微。我不是反智主义者,但我真的觉得人不能再“聪明”了。
著名学者姚中秋在被问及人文教育的利弊时说,“孔子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人离不开文,必须依靠文,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人,否则,人就是禽兽。如果人是禽兽,那么,人就是物质的人而已。但人异于禽兽,人有天性的一面——‘天命谓之性’。人之为人,就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人必须面向天而生活。这样,文就有两层:有‘天文’而后才有‘人文’。人之养成,不是空洞的自我养成,而是面向天的自我养成。人文主义的问题就在于把人看成宇宙的主宰,而忽略了天对人的规定。这样的人是骄傲的,自负的。人把自己的理智当成全能的,要计算整个宇宙。现代的全部灾难,都来自于人的这种骄傲。”人对于自然的利用应当是理智而有节制的。对智力的挖掘也应当适可而止。事实上,就精英阶层而言,今人的智慧并不明显超过古人。而大众的平均水平之所以超过古人,完全是因为教育普及的结果。因此,舍本逐末的学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