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晚上,动刀切梨子的时候,一不小心刀断了,断裂处戳到了手,一个说深不深,说浅不浅的口子,血止不住得往外流。我扔下刀,一面感叹着自己的笨拙,一面想着,应允朋友的午餐,还能不能顺利的实现。
我没喊叫,自然也没有哭,虽然其实伤口也没有大到需要大惊小怪的程度,但却只是因为,这样的“意外”对我来说,太过平常,平常到麻痹了自己的知觉。才得以淡定从容。
本科学化工专业,毕业以后找了一份还算对口的工作,进了实验室。而这实验室也似乎成了我的“不祥之地”,我常常弄撒溶液,打翻瓶子,轻则刮伤皮肤,重则把有机试剂撒了一手。每次皮肤沾上那些有毒的东西,我总在心里默念,“阿弥陀佛,保佑我多活几年……”
记得最严重的一次,当时手里拿着个刚盛完试剂的烧杯,想要放进柜子里,结果也不知怎的,手一滑,杯子直接掉在了地上,摔得稀碎。而与此同时,一滴或者两滴试剂,顺着那股反弹力撞进了我的眼睛里,我顾不得收拾残局,跑到洗手池狠命地冲。并且最终由同事带着,进入了医院。
如此想来,其实自己一直是个笨拙的人,至少在生活上是这样,时常给身边的人增添麻烦。轻则弄掉个东西,重则伤了自己,洗衣服会用指甲剋破自己的手,抬桌子会碰倒旁边的凳子,走路时一不留神会撞到墙……我时常开玩笑说,“恐怕是要老年痴呆了。”其实心里总是有一丝丝的怨忧与恐惧,恐惧自己不是个聪明的人,无论是做的还是活的,都不够聪明。
最近在看《我们仨》的时候,这种恐惧感轻了很多,因为我突然发现,原来钱钟书也是这样一个人,甚至比我更甚得多。他不会系鞋带,不会拿筷子,总是弄坏家里的东西,甚至曾经磕掉自己的门牙;而原来杨绛也一样,也有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她怕猫屎,怕黑,不敢一个人走夜路……当看到这些时,突然觉得释然了,对于很多事,对于人生的不完美,乃至是对于自己的笨拙。因为我突然发现,有那么多“笨拙”的人,他们都在努力而专注地生活。
其实笨拙也不算是什么坏事,无论是生活上,还是言行上,我们没有必要始终强迫自己,去给人留下聪明的印象。相反,这个世界也许更需要笨拙的人,就像需要聪明的人一样。因为笨拙,往往意味着简单与善良。
记得很多年前,还是刚读大学的时候,尤其喜欢廖一梅,喜欢她的剧,她的小说,她在文字世界里的通透,和她对于世事的敏感。而她碰巧,也是个“笨拙”的人。
那时看她的第一本书,《像我这样笨拙的生活》,坦白讲,首先打动我的,就是这个名字,是“笨拙”这个词汇。在她那里,让我感受到了,笨拙也可以是一个褒义词,笨拙让我们放慢了脚步,却更努力,更认真,更踏实。像刘若英,笨拙地爱一个人;像钱钟书,笨拙地读一本书;像我朋友圈里那些忠于所爱的姑娘,笨拙地靠近自己的梦想。那些笨拙,往往让他们看起来,愈发地可爱。
我也想做一个真实而可爱的人,一个承认并接纳自己笨拙的人,去真诚地去除那些浮华而虚荣的表象,那些矫揉造作的“小聪明”,那些强行粉饰的太平。
去努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