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原创,侵权必究。
今晚忙着写这个,差点断了更,先拿刚刚写完的凑一次。
那些背后的声音——关于高中生语言欺凌的社会剧
作为新手,不太知道督导流程和具体准备的内容,简单写一下自己尝试做社会剧时候遇到的情况。
一、关于主题的由来
1.素材来源:在上期学童话社会剧的学习过程中,佳恒发了一个绘本链接:《狐狸漫画》,讲的是几只小鸟嘲笑动物们的故事,我理解的是背后议论别人这样一个话题,有些触动和感悟。又听佳恒在给大学生团体做这个社会剧的时候遇到一些困惑,受到一点点挫败感,我特别特别理解那种感觉。于是,就心痒痒,假定高中生可能做出其他不同的反应,很想在高中生群体中尝试一下。佳恒的前期实践,也为我后来的活动设计提供了诸多启发,少走了一些弯路。比如分组、热身、角色设定、雕塑等等。
2.贴近学生生活:看完绘本之后,正巧联想到最近做的几个来访者,来自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在一个女生众多的文科班里面,发生的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很想给她们班做一个团辅,开始思索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是不是可以尝试社会剧。
3.好巧不巧:心理社团的骨干们在回复“心理信箱”的信件的时候,收到一封特别的求助信,这封信要求心理老师来解答,并且写了详细的困惑和自我分析。这封信与“别人在我背后无端议论我”高度相关,求助者逻辑清晰,除了提出疑问,还有详尽的思考过程。这封信立马让我联想到了佳恒分享的《狐狸漫画》。我于是确定主题为:那些背后的声音。
4.学完我们的校园欺凌主题受到启发:有一次课上,泽春老师和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体验了校园欺凌主题的社会剧。课后,老师分享了赖老师现场做社会剧,呈现“雕塑”的画面,又加上晓蕾老师在一次课上分享她怎么使用“雕塑”这一技术的,我就更加确认了我要做校园欺凌这一主题,结合漫画素材,我将主题的关键词细化为:语言欺凌。最后,我确定了《那些背后的声音——关于高中生语言欺凌的社会剧》这一主题。
5.这一主题的社会关注度高: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来做社会剧的活动设计呢?因为我想赶紧实践,赶紧出一项成果,说实话,本来想发表篇论文为我已有的课题做成果用的,所以就考虑“博眼球”“蹭热点”这个角度,那段时间,也确实有些网络语言暴力之类的新闻事件出来,具体事件不提了。所以就想讨个巧,再次认定就是这个题目,后来投稿了,有了个初步结果。
二、自我感觉良好的地方
1.调动了所有的成员:鸟儿的扮演者五六个,有大树的扮演者,还有旁观者,剩下的全是成员们自己喜欢并扮演的各种各样的动物。几乎所有的成员都参与到一个大剧里面了,部分人员不但是演员,还替身别人。自我感觉良好是因为:第一次尝试,还好没有冷场僵住。
2.热身部分循序渐进,带入角色:关于主题的热身一步步进行,最后一个热身环节是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动物,然后扮演它经典的动作或表情,或你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这都是为了后面让成员参与到剧中做准备的。热身还算充分,成员虽然没有完全放开,但看出来已经比较自然了。
3.掌握住了剧的节奏:这个剧是有节奏的,前面鸟儿们奚落嘲笑、恶意评价每一个动物的时候,一开始还行,后来随着动物上场,鸟儿们的奚落的语言开始单调、重复,几近词穷,这时候,为了催化剧情,凸显矛盾,不断增加新的鸟儿(欺凌者),同时让被欺凌者结队上场,双方出现比例的变化,剧中也会呈现微妙的情景,比如呈现出“仗势欺人”“群起攻之”等等词汇,将剧情推向高潮。
4.大树角色、旁观者角色的树立:鸟儿是踩在大树上叽叽喳喳的,那么,所有的负性语言和恶意评价,都被“大树”见证了。大树既是另一层意义上的受害者,又是客观中立的旁观者。“大树”们的分享,尤其引人深思。
5.小组与大组结合:虽然是一个大剧演出,所有人都上场了。但是组内讨论、角色分享的时候,还是小组来分享和呈现的,这样可以促使感悟深化、角色内化。
6.将一个剧做成了两三幕来呈现。并不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呈现的大剧,而是分了三幕,这三幕每周进行一次。每次都有一个“未完待续”,期待下次剧中再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