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军形篇》逐字逐词解析及翻译
第一段:先为不可胜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逐字词解释:
昔:过去。
善战者:善于作战的人。
先为不可胜:先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战胜(为:创造)。
待:等待。
可胜: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
在己:取决于自己。
在敌:取决于敌人。
能为:能够做到。
使敌之必可胜:使敌人一定被战胜。
胜可知:胜利可以预知。
不可为:不可强求。
句意翻译:
孙子说:从前善于作战的人,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再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不被战胜在于自己,能否战胜敌人在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战者能确保自己不被战胜,却不能保证敌人一定被战胜。因此说:胜利可以预知,但不可强求。
段落大意:
阐述先守后攻原则:先立足防御确保不败,再伺机进攻。
第二段:攻守之道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逐字词解释:
守:防守。
攻:进攻。
不足:兵力不足时。
有余:兵力充足时。
藏于九地:隐藏如处深不可测之地(九:极数,表极深)。
动于九天:行动如处高不可及之天。
自保:保全自己。
全胜:取得完全胜利。
句意翻译:
不被战胜,在于防守;战胜敌人,在于进攻。防守是因兵力不足,进攻是因兵力有余。善守者如藏于九地之下(敌无法察觉),善攻者如动于九天之上(敌无法抵挡),所以能保全自己并夺取全胜。
段落大意:
区分攻守本质:守要隐蔽稳固,攻要迅猛难防。
第三段:胜于易胜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逐字词解释:
见胜:预见胜利。
不过:不超过。
善之善者:高明中最高明的。
举秋毫:举起鸟兽秋天的细毛(喻事轻易)。
明目:视力好。
聪耳:听力好。
胜于易胜:战胜容易击败的敌人。
无智名:没有智慧的名声。
无勇功:没有勇武的战功。
不忒:没有差错(忒:失误)。
措:措施,行动。
胜已败者:战胜已处于败势的敌人。
立于不败之地:处于不败的境地。
不失敌之败:不放过敌人败亡的时机。
胜兵:胜利的军队。
先胜:先创造必胜条件。
败兵:失败的军队。
句意翻译:
预见胜利不超过常人所知,不算最高明;激战后取胜被天下称赞,也不算最高明。举起秋毫不算力气大,看见日月不算视力好,听到雷声不算听力佳。古之善战者,只战胜容易击败的敌人。因此他们的胜利无智谋之名,无勇武之功,因其作战从不失误;不失误是因他们只做必胜之事,只攻打已显败势的敌人。善战者先立于不败之地,再捕捉敌人败亡之机。所以胜军先创造胜势再开战,败军先开战再求胜。
段落大意:
揭示真正善战者胜于易胜的智慧:不追求险胜,只打必胜之仗。
第四段:修道保法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逐字词解释:
修道:修明政治(道:治国之道)。
保法:确保法制严明。
为胜败之政:掌握胜败的决定权(政:主宰)。
句意翻译:
善用兵者修明政治并严守法制,故能主宰胜败。
段落大意:
强调政治根基是军事胜利的前提。
第五段:五事制胜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逐字词解释:
度:土地幅员(测量土地)。
量:资源容量(计算物产)。
数:兵力数量(统计人口)。
称:实力对比(权衡敌我)。
胜:胜利。
地生度:国土大小产生度量需求。
度生量:度量决定资源总量。
量生数:资源总量决定可养兵力。
数生称:兵力数量决定实力对比。
称生胜:实力对比决定胜负。
镒称铢:以镒称量铢(镒:24两;铢:1/24两;喻绝对优势)。
铢称镒:以铢称量镒(喻绝对劣势)。
战民:指挥士卒作战。
决积水:决开蓄积之水。
千仞之溪:千仞高的溪谷(仞:七尺;喻居高临下之势)。
形:军事实力形成的态势。
句意翻译:
兵法要素:一度量国土,二计量资源,三统计兵力,四权衡实力,五夺取胜利。国土生度量,度量生资源,资源生兵力,兵力生对比,对比生胜利。故胜军如以镒称铢(实力碾压),败军如以铢称镒(实力悬殊)。胜利者指挥士卒,如决开千仞深溪的积水(势不可挡),这是形的威力。
段落大意:
提出度-量-数-称-胜的战争计量链,强调实力积累决定胜负态势。
历代兵家注解选要
曹操注:先为不可胜指周密防守,敌不能害;藏于九地指秘其形不露踪迹;胜已败者指敌有间隙乘而胜之。
杜牧注:无智名无勇功指胜于无形,人不知其功;称生胜如齐强鲁弱,称量可知胜负。
梅尧臣注:修道保法指修治道义维护法纪,人心自附;若决积水喻蓄势待发,一发则势不可遏。
张预注:立于不败之地如李靖平突厥,先备边防守再伺机出击;度生量如秦据崤函之固,地广则粮足。
李筌注:善守者藏于九地如张巡守睢阳,掘壕筑垒敌莫能犯;胜兵若以镒称铢如王翦伐楚,集六十万大军压境。
贾林注:可胜在敌如项羽有隙于鸿门,高祖因得入关;动于九天如韩信暗度陈仓,出其不意。
何氏注:五事制胜如周灭商前度孟津,量钜桥,数甲兵,称诸侯,终成胜势。
王晳注:胜可知而不可为指敌无可乘之隙则不可强战,当待其变。
杜佑注:修道保法如光武帝推赤心置腹中,法令严明故能克定天下。
军形篇核心主旨
1. 先胜思想:先确保不败(不可胜在己),再捕捉胜机(可胜在敌)。
2. 攻守法则:守要深藏不露(藏于九地),攻要势若雷霆(动于九天)。
3. 制胜本质:战胜弱敌而非强敌(胜于易胜),追求无险之胜(无智名,无勇功)。
4. 实力积累:通过度-量-数-称建立绝对优势(以镒称铢),以形造势。
5. 政治根基:修道保法是军事胜利之本。
历代注家皆重其先胜后战的务实哲学,视之为立于不败之地的战争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