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篇何为君子

今天是正月初六,转眼一个星期没有静心学习了,今天继续学习《论语》泰伯篇。

原文: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译文: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广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自己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却好像很空虚;即使被别人冒犯也不去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就是这样做的。”

浅析:这一章我们学习的内容与之前我们学习的“不耻下问”的思想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曾子完全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并且秉承着孔子谦逊学习的态度。这一点也非常值得我们后人来学习!

“问于不能”、“问于寡”等这些都表明了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能够“问于不能”“问于寡”是明智的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我们一样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所以说,善于学习、喜爱学习的人即要向有知识、有才干、有才能的人学习,也要向那些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

曾子还提出了“有若无”、“实若虚”的学习态度,是希望人们都能够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虚怀若谷的空杯学习态度。

曾子说“犯而不校”,则表现出曾子忍让的精神和宽阔的胸怀,这是一点更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这一章中曾子提到的“吾友”,指的是孔子所有弟子中德行、学问、才能都特别出众的颜回,也是我的偶像!

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他,可以将国家的政权寄托给他,面对安危存亡的紧要关头时依然能够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这样的人是君子啊。”

浅析:说到“托六尺之孤”,一定会有人跟我一样想到三国时期刘备托孤之事。当年刘备兵败猇亭,在病中之时被困在白帝城,就在他去世前不仅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同时还把江山社稷一同托付给了他。

而诸葛亮从未辜负这个嘱托,用尽他平生的才智和一颗忠心耿耿的心辅佐刘禅,即便刘禅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也从来没有放弃努力,可以说他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的所作所为,绝对是君子的典范,当然了他的做法也为他在历史上赢得了千秋美名,被载入史册。

不过在历史上,也有一些反面教材,比如司马懿,也曾经被魏明帝曹睿寄予托孤之任,可是非常遗憾的是他背叛了自己当初的诺言,辜负了魏明帝寄予他的厚望,最终成为了篡权夺位的乱臣贼子。

我们都知道孔子所培养的人才,他的大多数弟子都是道德品质高尚、知识文化水平超高、有才能、有才干的人,他们都是可以受命辅佐幼君,掌管国家政权的人,这样的人都是具有君子所有优良品格的人!

学习完这两章感触很深,仔细想想,我们现代人有很多方面总感觉照古人差着点,所以太多君子的优良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是至善至柔,欢迎友友加入简书会员行列,愿我们携手并肩,在简书共同成长,一起开心的进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