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没有去过王老师家(初中班主任)拜年了,年前几天,初中同学在群里面召集着大家去看看王老师,用的词居然都是“晚景凄凉”、“能见一次是一次”,忽然觉得有些自责而非去不可,也让人未见其人而感伤起来。脑海中的她,不高的个头、短短的头发显现得永远是女强人那样的干练,站在讲台上经常义正言辞、滔滔不绝、不怒自威...
现在的王老师脑梗中风后连说话、走路都非常的吃力,我们一大群人簇拥围绕着她,能看得出她很激动,有很多话要说却又不能流利而正常的表达出来,显现得非常着急。她说虽然看到我们是现在的样子,但脑袋里面都是二十多年前的模样,我说“在您的眼里,我们永远是原来的小屁孩”,说时感觉谈笑风生但内心却早泪如雨下。一晃已快二十年了,我们从一个个小屁孩变成小屁孩的父母,而老师也快步入古稀之年,细细回忆却也觉得二十年前就如昨日...
仍记得,二十年前第一次进入满满全是日光灯、通透明亮的教室,那种兴奋宛如昨日;仍记得,二十年前每次考试监考王老师从身旁慢慢走过,那种紧张也宛如昨日;仍记得,二十年前谢同学的倒勾受伤、黄同学从六楼摔下去,那种担忧宛如昨日;仍记得,二十年前坐我前排女孩的马尾辫(似乎现在发型仍和以前一样),那种青涩宛如昨日;仍记得,二十年前那群穿着76人球衣的女同学,那种银铃般的笑声宛如昨日......这个城市、每一个地方都留着我们成长的回忆,数不完、道不清、说不明,真实存在过却又仅仅只存在我们的脑海里......
王老师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讲的极为细致和准确,甚至有的时候看到文言文都能想起她当时教的内容,那种深刻就像写进了基因序列中一样;每次我们写得好的作文,王老师都会在讲台上朗读出来,那种光荣也让我们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好好写作,可惜我永远都不属于那些会写作的人群。对于王老师,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严格,感觉从早到晚都是一直守着我们上自习,生怕我们浪费哪怕是一分钟的时间,每天放学后甚至还要总结下当天的情况。她的名言是“只有三个星期就月考了,你们一点都不紧张,还要上文体活动课”,从而把我们的文体活动课改成了自习课。记得被批评得最惨的一次,是因为知道有同学周末去钓鱼还感冒了,我就被当作第一怀疑人接受了训话,“你就是玩物丧志,别人彭XX不好好学习周末都只是打篮球,而你就带一帮人去钓鱼(此处省略200字)”,但那时其实我连“玩物丧志”这个词都是事后查字典才知道。吐槽归吐槽,这种紧让我们在小小的年纪就培养了好的学习惯,这也确实让我们班比别的班级成绩更为优秀、甚至可以说是遥遥领先,确实也为是王老师的学生而感到庆幸。但我认为,也就是这种紧,时时刻刻、无处不在、不分昼夜、强加于身的紧,让老师在还未到退休年龄的时候就身体抱恙,在内退后直至今天的十多年中,一直处于这种生病的状态......
记得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来老师家拜年,说以后老师可以到各个地方转转,我们都可以接待,可就这样简单得似乎唾手可得的愿望却从来没有实现过,哪怕是一次......个中缘由不得不让人深思,也提醒自己,好好工作但别挥霍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