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段话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说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欢某人,能真心地厌恶某人。
好恶之心,人人都有。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明明白白的表达自己的好恶的,大多人是绝不轻易地表达喜欢,也对厌恶的东西扭扭捏捏。
为什么?因为自己有“私心”。怎么说,因为有所谋求或有所顾虑,那么,喜欢的,不敢表白;厌恶的,假装附和。
而孔子所谓的“仁”,就是能不夹私心地表达自己的喜欢和厌恶。
钱穆说:“如果人人都能明明白白拿出一颗仁德之心,把自己的好恶直接表达出来,则人道自臻光明,风俗自臻纯美,人群形成正义快乐的人群,而恶不能留存。”
当然我们现在的社会并不是如此:社会中的大多数,都是为了得到利益,喜欢的不敢说,讨厌的也假装喜欢,整个社会中的人,都是虚假的,而且大家还很认同这种虚假,还学会了去应对这种虚假,一个社会聚集了一堆的岳不群。
但是,如果大家都是按仁的要求来对自己,不为私心的说出自己的喜欢和厌恶,大家没有人是活的是累的,大家都很轻松,因为没有在装,而且我们也很明白别人没有在说假话,哪怕不好听、听了不舒服,但明明白白没有骗人,自己也不用伪装。
为什么现在大家很难做到呢?
第一是利益太大,诱惑着你去做违背“仁”的事情,你想我如果说好听点,承诺的多一点,我就能拿到一笔大订单,你会不会坚持自己本来的喜好和厌恶?
第二是不敢,想着我如果这样说了,别人会怎么样?会不会被我说的伤心呢、破碎呢?当然这属于是自恋了。更多的是生怕我这么说了,别人会不会报复我呢?这同样是私心。
所以,仁者必须要勇。心中有了仁,有了价值观,就对世界有了要求,有了责任心,也就必须要有勇气。
而不仁之人,就是好恶不得其正,慢慢地,心退化了,良知退化了,勇气、心气都没有了,觉不出好恶、觉不出是非。
说实话,我自己觉察一下自己,可能自己还是属于是“不仁之人”,为什么?私心太重,想着不要得罪别人,别人都喜欢自己,这是莫大的私心,也让自己变得“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