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看天气预报,连续几天突如其来的雨,送来不少凉意,恍然早已入秋。
马上工作也要满四年了。朋友圈不少人陆续发着感悟和总结,文艺青年转着咸淡不一的鸡汤,同龄好友开心地晒娃晒男友晒家庭。一向不喜欢生活和工作混在一起,所以朋友圈极少发信息,就算在最初濒临崩溃的那几年,也只是在快要熬不住的凌晨三点发一段木心的《借我》:
借我一个暮年
借我碎片
借我瞻前与顾后
借我执拗如少年
借我后天长成的先天
借我变如不曾改变
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白的愚
借我可预知的脸
借我悲怆的磊落
借我温软的鲁莽和玩笑的庄严
借我最初与最终的不敢
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见
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
或是简单一句“秋的天”配上几张阴晴不定、明暗不一的天空。并不是诗和照片有多应景,只是秋这个字眼和秋天这个季节,能代表太多心情和情绪,自由、平静、枯燥、委屈、悲观、孤愤、回忆……若不能发泄和放大,总担心自己撑不过漫漫长夜,看不到黎明,哪怕以如此含蓄的方式。
那时候,分组可见还没现在这样流行和普遍。看到圈里那些想晒就晒,肆意吐槽、无所顾忌的人很羡慕,一直自诩自由随性,却时常发条信息都敏感到瞻前顾后、思前想后。怕人看到多想,又怕无人问津,所以大多数的伤春悲秋都自我消化、无疾而终。更别谈有这样安安静静慢慢写东西的时候。
很少回忆,但并非回忆寡淡。因为从来不是个乐观的人,尤其这几年的工作生活,仿佛快把那些坚定与热爱、相信与无畏都消磨殆尽。努力发掘小确幸,却渐渐被无尽的酸涩填满。但也不至于悲观到看破红尘,消极厌世,更做不到说走就走,背包天涯。所以不刻意不纠结是最好的方式。
只是时间长了,连爱与被爱,自由与枷锁,孤独与喧闹都一并模糊不清了,无尽的迷茫却在如今煎熬过后波澜不惊的日子里姗姗来迟,并且愈演愈烈。
如毛姆在《人生的枷锁》序言里所说:“它们如此频繁地出现在我的睡梦里,出现在我散步时,排演中和宴会上……”
又想起那片山林。它在离工作地点不远的地方,一片葱绿。噩梦般的那两年,匆匆来去不知多少次,每次都累得在车上倒头就睡。有一天,不经意间看向窗外,瞬间被震撼。
层林尽染,漫山遍野深浅不一的深红和橘红披满整个山坡,像从天空泼洒的红酒,又像夕阳下的万丈彩霞,在或颓黄或苍绿的群峰中格外绚丽夺目,美得几乎让人不知在何处,一秒也舍不得移开眼。这才恍然已是深秋。那片惊艳的山林是无数个浑浑噩噩,忙得不知年月的灰黑天空里里最靓丽的一抹色彩,而我与它已经擦肩而过这么久。
四季流转,此后的每个深秋,路过这里,总是满怀期待地看它飞速从窗外掠过,有半个月的时间,看它从血红鲜红到萧索,和逝去的悲欢喜忧一起渐渐淡去、落掉,如梦幻泡影。
叶有再红时,往事不可追。无法得知那些个“却道天凉好个秋”的人们通常以怎样的方式来缅怀自己“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代,毕竟那种单纯的执着和心境,去了便不会再有。是不是每个经历生活打磨的成长都会忘了来路、迷了归途,困于琐碎、囿于得失,惮于多变人心,悲于残酷真相,畏于怀揣理想。
可悲的莫过于愁绪满怀,却再无心赋词。惟愿不忘感知。
感知这分明的四季,感知这乍寒还暖,感知这层层秋雨,那些烦忧郁结、茫然无措即便挥之不去,也无法让你如困兽斗。窗外的夏花秋叶、冷暖炎凉终会给你面对和放下的勇气。
风和日丽也好,风雨兼程也罢,愿你,愿我,愿每一个踽踽独行的人,能以最好的姿态和状态迎接这个秋天。
“师父,落叶了,秋天了。”
“说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