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这句话是在今年4月读到的,写在《西藏生死书》中。
Part 1.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死是一个非常忌讳的词。一旦你和生者,尤其是年长你的人谈论这个话题,就会遭来厉声呵斥。
不禁想起前些日子,一网友给母亲买黑灰色床单,母亲大怒的热门事件。
每当死亡发生时,或是一切与死亡沾边时,我们通常特别惊愕:
“怎么可能,前段时间我还和他见面?”;
“这肯定是‘被死亡’吧,一定是假消息!”;
“你特么是想用这些玩意儿咒我死啊!”;
“这种坏病没治了,放弃吧”......
当他人的离世,真切地发生时,我们首先做的是“求证”,询问身边的人,看微博热搜,百度百科查一查,确认之后......
开始悼念、缅怀,同时伴着恐惧,恐惧这股神秘的力量,恐惧未来受病痛折磨,害怕失去至亲至爱,也害怕失去与我们有关的他人。
皆因我们很少正视死亡的发生,
所以在死亡来临时,显得手足无措。
Part 2.
倒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面对他人死亡时的状态是:狂欢:
“李咏因癌症过世,重庆公交车坠江.......疾病,意外,你能管控好哪项?你再看普通人得病只能发起轻松筹,为了自己,买份保险吧 ”
“李咏去世,保险公司理赔3亿,为何你不买份险,百年之后,可以留给孩子巨额财富......”;
“金庸老先生享年94年,这就是保健带来的长寿;咱家这款***保健品,可以延年益寿,提高......”;
除了上述消费死者、贩卖健康的人外,还有一群恶意消费别人死亡,蹭流量的媒体人。
这是个题外话,不多扯!
Part 3.
回到主题,公众号「拾遗」在2017年2月10日曾发表过一篇名为《死亡是人类最好的文明》的文章。
文中认为,中国人从没有过真正的死亡教育,没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死亡、明白死亡,也少有人真正领会生命赋予的人生意义,未曾找到自己参与世界并在其中感到价值的方式......
现在,我也这样以为。
很多人一时难以接受逝者的离去,时常会扼腕叹息 “怎么就这么走了呢?”。
其实,当逝者已经找到人生意义,留下影响后世的财富时,他们的离去也并非那么沉重;于他们而言,是份坦然和轻盈的离去,是发生在最好、最合适时刻的一场道别!
就像李咏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演讲中说:
假如生命只剩最后一天
我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
静静地待着
我不会有道歉
也不会有离别
更不会有抱怨
我只会有感谢
我要感谢能和你们再次相聚
我也要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
我更要感谢现场的各位还有电视机前
所有的观众朋友
谢谢你们
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大抵,这就是明白“ 死亡之意 ”后,难得的那份豁达、洒脱。
Part 4.
在豆瓣里,有一个名为“ 遗书写作训练 ”的小组,组员有1065人。
为什么会有部分年轻人做这样一件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呢?
大概,这种应用文的写作文体,是他们一种特别的认知生命、思考生命、审视死亡的方式。
在每一封遗书中,他们寻找着生活的平衡点,搜寻着值得奋斗值得相信的东西去执行,去体悟、去意识自己生命的状态和价值......
正如冉克雷维所言:
提早认识死亡才会深刻人生。
如,萨瓦特尔所言:
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如,巴雷特所言:
只有认知死亡,才可以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
所以,面对死亡,我们都要补课!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