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就是满足我们生存下来最基本的需求,除此之外的都是人欲。按良知的判断去行动,才叫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这个知字它不是知识、知道的意思,而是良知的知。
良知指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直觉的,或者本能的道德感和判断力,重要的是判断力,其次才是道德感。所谓的判断力是指哪些事情是我们有能力做的,道德感就是哪些事情是我们应该去做的。按照良知的判断去行动才叫知行合一。
学习了王阳明的心学后让我更热爱哲学,因为心学是一门能够帮助人生存与解决问题的一个可行的向内求的工具。
人之所以有烦恼、有困惑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没想通,才把自己困在圈里一直打转。通过阅读《王阳明》这本书,让我对每个章节都有了想分享的冲动,而我每天也都这样去做了,这个过程就是王阳明心学中最经典的--格物致知,因为我想分享,于是我就做了分享的动作,这一系列都是遵循了本心。
所以这也是我今天为什么想分享的原因,我会从中挑选出最让我深刻,也最贴近自己的点来进行分享。
王阳明从小就立志想成为一名圣人,从他不断找寻心学的导师这一事件来看,与萌姐所说:很多人会迷茫,是因为他们找不到自己未来的方向,通过确立七个人物法,能够帮助我们找寻到人生目标。
“七个人物法”也是有分高、中、低三个等级,而孔子是属于最高等级,是普通人终其一生都很难去实现的,但是王阳明一生所追求的也是这个终极的目标--成为像孔子一样的圣人。
王阳明在一开始也是不懂如何入心学的道,所以一直在寻觅,直到他遇到娄谅,娄谅当时就和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圣人是可以靠后天学习而获取的,只有格物致知才可以成为圣人。
这个格物致知其实是朱熹理学的治学方法,也是成为圣人的方法:人在面对自己所不知的物时,要通过各种方式(实践或书本知识)来把它搞明白。搞明白一切事物的道理后,你就是圣人了。
然而在他通过格竹子这件事以后,他却发现这个方法可能并不适合它,因为他感觉如果真的按朱熹心学理论作为他日后的心学指引,只怕这条路会越走越远,甚至是偏离轨道,所以他决定选择走另外一条路。
一、在实践中反复论证与实践的必要性
王阳明因为朱熹心学理论中的这句:一草一木都有它自己的道理,你不格怎么知道它有什么道理,于是就有了王阳明格竹子这段历史记载。
六天格竹子的验证,草草吃饭,草草睡觉让他产生了幻觉,对着竹子格了整整一周的时间,至到后来眼花缭乱甚至晕倒,他就说到格竹子这件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即使自己能把竹子格出来,但是自己却不认可这个结果,是丢弃还是说违心地去承认这个道理,于是他果断地选择舍弃。
从格竹子的案例中,可以看出王阳明并不是一个道听途说的人,他会用实践去验证接收到的方法是否可否,而不是把理论照搬就当作是圣经,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个人会把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过滤、加工、整合再精挑最后才留存在大脑里?
我相信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在最初也像焚化炉一样不管学了什么内容,先接收再说,也不去验证,只要是老师说的都是对的,现在回想我以前的思考方式,真心为自己捏了一把汗。
如果一个人缺少了思考的阶段,那么对他的人生来说将会是一个很严重的缺陷。人有了思考才会去主动寻求答案,找到答案时还会再次去验证这个方法是否可行,从来不会贸贸然然行动。
而事隔9年当王阳明再次翻开理学经典的时候,他却看到了朱熹给赵惇的一封信,信中是这么说的:“虔诚的坚持唯一志向,是读书之本;循序渐进,是读书的方法。
王阳明结合这句话,反思后得出的的结论就是:始终不能坚持唯一志向,而是在各个领域间跳来跳去,也没有循序渐进地去研究一个领域,所以什么成果都没有获得。这个就犹如是当头一棒,戳出了他多年来的毛病。”
王阳明后来能够格出以上的内容,已经是对自己有很多的了解以及世上练习的结果。正因为王阳明走过了太多的弯路,所以能让王阳明通过不断地反思出若一直在各个领域间跳来跳去,不循序渐进地去研究一个领域,就永远也格不出道理。
而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这句话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王阳明运用的方法也让我联想到萌姐每晚要求大家书写的【复盘笔记本】,这本复盘笔记虽然只有一页纸,但是通过对一天事情的复盘,我们能从中发现自己做得好与不好的地方,萌姐还要求我们即使做得好的地方,也要写出好在哪里,以后还可不可以在时间效率上做提升。做得不好的地方在下一次如何做到不重复踩坑,浪费时间成本,这个才是复盘的关键。
如果你能够把一个领域中的事情重复做,每次做的时候都能格出道理,并且在专心一致的前提下,让一件平凡的事也能做出专业级水平,这才是在同一领域深耕的道理。
学习的过程中永远都没有投机取巧,循序渐进才能让你的知识学得够扎实与入心。悟出的道理才能指引你未来方向的路。循序渐进另外一个意思也代表着稳健,一个稳健的人可以做到遇事不惊,不受外界影响到内心真正想要做的事,这才是格物致知。
二、学习知识为什么要扎实?
王阳明说过:有一种人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古人真的很有智慧,一件事通过一句话就能把事道明,然而作为21世代的我们,却比不上古人的智慧,我们真的要好好反省。
学习学问就像盖一栋楼,地基如果是稳固的,一直住下去就是安全,但是一旦地基出现偷工减料又或者是其它原因造成地基不稳,这可是要出人命的。
学习知识也是一样的道理,就拿律师这个职业来说吧,本来这个案件,你用对了法律条文来应对,成功的机率是很高,但是如果你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用错举证案例,那么你的失败却是要被告者所承担,这种也是很要命的。
今天先分享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两个点,下次再抽空给大家分享《王阳明》这本经典的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