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6 我理解的国学和学习国学的原由


第一个问题:国学是什么?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第二个问题:学习国学的原由?

一、传承美德 

传统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字串1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以前在家吃饭很挑剔,自从读了《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语句之后,我更加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吃饭时即使掉在桌子上一粒米也要捡起来吃掉。”由于大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私、任性、不懂礼貌等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变得更加谦让、团结同学、尊重师长了。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二、健全人格 

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三、陶冶情操

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为了使孩子们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弘扬国学。

四、铸造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五、提升智力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孙子兵法》……这些经典著作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智慧,让孩子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学科知识


以下是复旦大学 杨玉良 校长的回答,以供参考:

我们为什么要读国学?国学给我们以及孩子带来的五个好处

近年来,有关国学的文化很热,国学教育也受到了众多家长的热捧,一些幼儿园、学校甚至把国学当成基础课程,传统文化的厚重和底蕴让浮躁的现代派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精神。到底国学有何好处呢?

一、奠定道德根基

和谐常常是国学经典的精髓,这些作品对于一个和谐生命的塑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道德根基包括两方面,一是孝道,二是尊师,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明白孝敬父母、亲人,尊重师长的道理。

二、增强语言能力

诵读国学,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语文基础。而语文基础好,是一切知识学习的基石。通过学诵读经典,孩子的识字量明显要超过一般的小孩。在学习和朗诵古典文学经典的同时,孩子也学习了优美经典的文字、文言、文章。孩子既学到了“语”又学到了“文”,两者融合为一个整体,为孩子今后语文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意识、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三、开发孩子智力潜能

幼儿时期是孩子智力和记忆能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孩子如果在这一阶段通过学习经典古籍和诗歌,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智力和记忆力方面的开发。

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教人怎样做人做事的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益”“凡出言,信为先”……孩子在诵读这些朗朗上后的语句时,不仅能够识字认字,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的美德,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

五、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当前,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家长的疏忽,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现在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里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觉;自私狭隘》……而在《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先贤的著述中的大多经典恰恰是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

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旨趣,把握它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裕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砥砺孩子的品行、健全孩子的人格,使孩子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人。

在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时,还要结合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合理学习和运用才是正道。

感恩轉發分享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


为什么要学国学?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回答 

很多人一直不明白:

为什么要背诵《出师表》全文?

为什么要一遍又一遍地默写古诗词?

为什么要认识李白杜甫白居易?

在泛娱乐化的今天,国学文化常常遭到质疑,好像国学已经过时了!

可是,国学真的过时了吗?

那么,为什么你会追看《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你会羡慕董卿的优雅得体?为什么你会对复旦附中女生武亦姝暗自咋舌?


01

犹太人被称为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人口只有一千多万,获得过的诺贝尔奖却占全世界总获奖人数的39%。

为什么犹太人能获得如此众多的诺贝尔奖?因为这个民族有一个传统,就是让儿童从小诵读犹太民族的国学经典——《圣经》。

几十年来,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十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屈指可数,难道不是由于我们不学国学,不读经典吗?

大家都知道有一个震耳发聩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问我们的总理,为什么我们几十年出不了大家人物?

就是因为我们不再学国学,不再读经典了,我们背离了我们文化的根。打开经史子集而不能读,不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不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难怪外国人说我们已经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在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痛批教育功利化时说: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整个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如果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为什么这样说呢?

先看看某学校网站上对该校的一个学生的报道:“×××托福考试663分(满分677分);GRE考试,数学部分满分800分,作文仅扣1分,总成绩为1370+5;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力挫群雄,夺得一等奖。而且该生获得了美国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出国读博士了。”

如果仅看上面的介绍,按照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成才观来看,这位同学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可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典范,制造出一个惊天大案,他在美国留学期间,用刀砍下了一个中国女同学的头,同时毁灭了两个家庭的希望。

这个人叫朱海洋,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原上海水产大学),是该校2001级国贸专业学生。

还有一个海洋,叫刘海洋,北京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用硫酸泼洒动物园里的狗熊,使五只狗熊受到严重的伤害。

这就是杨校长所说的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的实证。


02

这些仅仅是个案吗?不,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国家权威电视台曾举行了一个中美高中生理想和追求的比较。提出了五个“人生理想”让学生们选择,分别是:真理,智慧,美丽,财富,权力。结果中国学生除一个人选择了“美丽”外,其他人无一例外选择了“财富”和“权力”。美国学生却没有一个人选择这些中国学生迷恋的东西,全部选择了“真理”和“智慧”!

这就是中国现在的教育决定了这个结果!选择“财富、权力”的中国人,他们在食品中加三聚氰胺,苏丹红、洗衣粉时不会有丝毫愧疚,只要能赚钱就行。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缺少国学的熏陶, 他们仅仅追求物质的富有催生的是感官的满足,内心深处却缺少深挚的幸福感。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不战而胜一书中写到:“如果有一天,中国青少年不学习老祖宗书籍的时候,他们看不懂老祖宗留下的文字的时候,那我们就不战而胜了。”

几十年后的今天,尼克松的目的似乎已经达到。现在学习国学经典,可谓少之又少。他们认为老祖宗的思想是腐朽的,留下的是糟粕。

不知道他们是否反思过,如果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糟粕,它能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几千年洗不干净,流传到现在呢?

03


胡适


如果还有人认为国学是糟粕,我们来看看邻国印度。

同为四大文明古国,但由于外族入侵带来了外族的文化,导致古印度原有文化被搁浅,失去了生命力,在历史上迅速消亡。虽然种族还在,但民族却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生了转变,为了区分这个变化,人们便把外来文化入主以前的印度称之为古印度,以区别现在的印度民族。

古印度的消亡,就是“亡族先亡史”的例证,说明文化的洗礼几十年就能完成。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经过了这么多次的破坏,还能延续到现在,就因为我们的文化基因特别强大。

国学看似无用,但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

当人们都在追求“有用”,想尽办法利益最大化的时候,能看到的多是为攫取利润匆忙的足印、疲惫的眼、焦灼的脸。

我们想下,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子孙后代看不懂古文,读不懂古文意思的时候,我们的根是不是就枯萎了,没有根了……

民国著名大师胡适对自己的成就,曾这么评价说:“我四岁时,就读父亲所作的诗,五六岁上私塾还是读古文,大概在十一岁时,我已经能够自己看古文书了。我看《纲鉴易知录》,又看《御批通鉴辑录》,并点读《资治通鉴》。这便是我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步。”

学习国学,诵读经典可以使我们亲近汉字,热爱母语,提升见识、修养品行、传承文化。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国学教育的功能,那就是国学教育是培养一个能让人真正成为人的教育。

梁文道有一句话说得挺好:“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如果总想着立竿见影,内心该有多慌乱。

流淌在血脉里的国学,迟早会在某一个瞬间,让你豁然洞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362评论 5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30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24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6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80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6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9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7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4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96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78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6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5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271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03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